北京某报上登了这么一个关于汽车的离奇故事:
某企业家驾车携友在盘山路上以百公里时速飞奔,行至转弯处,忽迎一卡车,本能地躲开却飞下10米高路基,汽车在空中飞行24米,落地后又翻个360度,四轮着地,两人毫发无伤。这位企业家坚信是汽车救了他的命,所以,又买了一辆一模一样的某某车。
好故事,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悬念、细节一切都那么合适,结果更是不容怀疑,但我要提醒各位看家一句,小心,这是一颇具迷惑力的广告!
司马南你凭什么说人家是广告?
最简单地说,收了人家钱,再为人家说话便是广告。我当然无法证明这家报纸收了人家的钱,文章登在正常的版面上并无广告标记,这在告诉读者“我不是广告”,但通观全篇,那浓浓的商业味,那深深的广告情,那看似做新闻事件但却直取广告效应的架势,那事件或许为真,当广告策划运作的套路,对业内人士来说,全无秘密可言。
顺便给大家普及一些中国广告常识吧,这是平面媒体的二类广告。一类广告为标准的,一望便知的,人们理解不会产生歧意的,公众对这类广告往往有那么一点心理戒备意识;二类广告便是非标准的,看了不太象广告的,人们横看成岭侧成峰,又象是新闻,又象是科普文章,又象是随笔文章,故此人们心理往往缺少必要的警惕。
今天的媒体世界,此类广告多得数不胜数,可以用得上铺天盖地这个词了。所以,这家报纸,这家汽车厂,这家汽车厂的代理公司、策划公司,你们放心,第一,你们决拿不到二类广告发明专利,第二,本人拟文也决无声讨批判这类广告的意思。
但是,正如这类广告文章,既然财你们照发,就应当有胆量允许我等写文章和老百姓说点真相,以免不明究竟的老百姓的驾车安全被你们的出色而误导了。
这篇文章最大的误导可能在于,读者误以为你们声称的某某型汽车安全性能是最好的,误以为某某型汽车掉下山沟就不会伤人,误以为某某型汽车在盘山路上可以开到每小时百公里速度。
而事实是①你们的车,安全性能称不上是最好的,每年世界范围内汽车安全性能排名你们榜首无名;②即使这位企业家人未受伤,也不等同于你们的车再遇此类情况不会出问题;③狭窄的盘山路上视线不好,傍侧即深渊,驾什么车也不应狂飓百公里每小时。
就在写这篇文章前,我先问问:你有根据证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吗?三遍的回答都是没有。没有根据证明故事的真实性,并不等同于我不可以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因为,怀疑不要根据,怀疑只要求对方出示证据,证明此事为真。
或许,厂家、报社、广告商读到这里,大松一口气,马上告诉我们一堆数据,以证明这个个案故事是真实的。
爱真不真,这个故事再真实,这类广告也存在严重误导(我知道说这种话,会被人骂的,至少也要被一些人告诫,“司马南,你这话太霸道了,太不善了”。)
因为个案真实,不等同于个个案真实,不等于普遍真实。你捡出一只鸭子说,看这是白的,这只鸭子确实是白的,你并没有证明,鸭子都是白的;你找出一个作家说,看这是作家,上海人写散文,娶了黄梅戏演员,你并不能证明,作家都是写散文的上海人,也没有证明他们都娶了黄梅戏演员。一句话,局部不能代整体,金岳霖先生讲,特称肯定,不能涵盖全称肯定的内容。
遗憾的是,有人懂鸭子,也懂作家,进入规定情景便晕菜。一个谢顶并不严重的朋友,书也读得不少,问我某门诊祖传秘方治谢顶怎么样,我答不知道,他告诉我,准备去治上一阵,所费不菲,但能去心病也值了。我问,怎么偏到这家所谓祖传秘方家去治呢?他告诉我在门诊部门口的宣传栏上,看到有名有姓的男女治疗前、治疗后截然不同,于是心活了。
同理,许多“绝顶聪明”者,看了这个关于车祸的故事(广告)后也会心活的。
心之所以活,是逻辑乱了。
广告还是要做的,有意误导公众的广告应该有人管一管,倘这厂家一辆接一辆的汽车以百公里速度飞出路面24米,再360度翻身,个个驾驶员均安然无恙,方可取信于人。
然自然条件下,24米可以掌控,360度如何控制,落空又怎么找,这么做实验是不行的。现代汽车工业早已发明了严密的汽车安全性测试方法,全面准确业界通用。
还是让我们学会看汽车安全性能测试报告吧。绝顶聪明的人别让人拿治疗前治疗后对比的头部照片给涮喽。
版权声明:搜狐汽车评论之“司马南侃车说事”以及其他专栏作者文章,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转载者,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搜狐汽车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