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门从事广告开支研究的CMR公司的最新统计表明:2002年度美国汽车经销商和国外汽车品牌在网络广告投放居各行业之首,比位列次席的电信网络多出近50%;
——一项最新市场调研显示:目前美国汽车市场上网络广告呈现两个“双高”:87%的美国人购车前一定上网查询有关车型和价位,2年前美国人购车前上网的人数占购车人数的50%;另外87%的美国汽车网络广告已采用FLASH等技术;
——预计2003年全美在线广告额将增长8%,近75.6亿美元,2005年网络广告份额将达到200亿美元,戴-克在美国网络广告投入增幅高达400%;
——美国GM通过雅虎实施了为期2个月,旨在调查购车人计划,即通过网络调查哪些广告打动消费者,从而选购该品牌车;
——Volvo与国家地理学会网站合作、Volvo出资赞助为期一年的环球航海赛,国家地理学会在网站上同步发布Volvo广告……
美国汽车流通的网络广告“高开高走”似乎也影响到中国的汽车流通:“非典”氛围中的汽车市场“一枝独秀”——北京市主要汽车交易市场成交量同比增长近30%,逛车市的人数相对减少,但买车的绝对成交数却在上升;由于“非典”因素,中外汽车厂家,都将新车推广的促销投入重心,由“展场秀”转向“传媒秀”,尤其是非接触性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在非常时期赢得了受众(潜在汽车消费群)的认可,例如5月中旬由北方汽车交易市场与中国轿车(非常轿车网)共同举办的购车现场随机抽查中,当日购车的100位车主中有80%的准车主表示“通过网络已对购买车型的配置和价格有所了解,”而且其中67%的准车主表示:“网络提供的信息与现场了解的真实信息相符,”表现出对网络媒体的信任度上升;另外有59%的准车主表示:“本人或通过亲朋好友在线点击过门户网站或垂直网站的广告”。
据不完全了解:不少品牌车都将加大在网络媒体“非常时期的非常投入”,这表明“非典”使国内汽车网络广告渐与国际间汽车网络广告相呼应,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细分市场的超细分运作——中外厂家审时度势,根据“全面非接触”,实时推进整合传播的网络化,尽管中美汽车消费者之间尚有一定的在线差距,但“非典”促进了汽车消费,尤其是促进了看车、选车环节的网络在线“提前量”,这是一个消费习惯的渐变,标志着汽车消费潜在用户群的传统生活中注入了网络媒体的影响力,精明的中外汽车厂家正是根据潜在用户的“提前量”而紧急启动“提前介入”,将网络广告份额调整加大,其中有的厂家网络广告投入增幅达到了100%!并将结合本地化经销的促销措施,整合品牌推广,在今后几个月内将会有更多的厂家在传统纸媒体可能带来潜在病菌接触(包括纸媒体物流和流通过程)、以及传统瞬间媒体(包括电视)的重复播放(制作机房或大型活动受限制)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下,将更多的投入转向网络媒体,以期维系品牌形象与市场营销的可持续性市场战略。
中外汽车厂家的网络广告应有的放矢,将网络广告定向一定投放到“两极”:即网民(受众)最大化的门户网站,像搜狐、新浪、网易,其中浏览量300万的“数量级”,同时也包括网民(受众)最小化的垂直网站,像中国轿车网(非常轿车网)这样只定位在小轿车的专业网络媒体,所谓“定向一定点”像是捕鱼与钓鱼——在“鱼窝”处下网、下线,因为“鱼窝”里已形成回游鱼群的汇集点,以点带面,可取得事半功倍的回报。
其实汽车网络广告热络的根本原因不仅仅在于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渐变,也不完全在于厂家的“随风逐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宽带正逐渐进入各地域中心大城市;比尔·盖茨2年前曾说过:“家庭宽带普及缓慢阻碍了网络广告这一重要大众宣传媒体的发展”。2年后美国使用宽带的家庭总数已超过10%,宽带接入月付40美元左右,法国宽带普及达2.6%,月付30欧元,德国宽带接入在5.2%;而中国的近邻韩国将在2005年实现所有家庭宽带接入,我国京沪等大都市家庭宽带接入亦在“非典”的催化作用呈火爆式增长。由于宽带接入可显著改善网民上网速度和信息传输质量,中外汽车厂家就可以制作、投放更吸引眼球的汽车网络广告;
当然在汽车网络广告创意设计和制作上,中国汽车网络广告与国外网络广告,乃至与国内电信等行业的网络广告存在不小的“差异化”,知名汽车网络广告创意设计师Garry对我说:“一是受厂家广告投入的限制,汽车网络广告缺乏创意、制作水准缺少灵性,尤其是幽默轻松匮乏,体现不出人车合一的意境,二是在借鉴Eyblaster 和PointRoll等网络公司在网络广告的技术表现手段上缺少创新应用或尝试,网民由此对网络广告表现的品牌的关注度不高”。
中国汽车网络广告与美国的汽车网络广告都在一个振荡曲线上“高开高走”,这是件好事,“非典”带给中国汽车消费市场一枝独秀虽说有点儿黑色幽默,但至少说明了全球最后一块汽车消费市场上人们对有车生活质量的信心,2003年中国汽车“江湖”大事记上除了“一枝独秀”外,还要加上网络媒体和它的“衍生物”——网络广告“孤独不愁”。
版权声明:搜狐汽车评论谢卫列之“汽车网络广告‘高开高走’”以及其他专栏作者文章,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转载者,一经发现,必将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