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素以庄重、严肃著称的红旗牌轿车改变形象,重展新姿。
1980年,一汽轿车厂曾改动CA770型的头尾设计,发动机改为4升V8型,成为CA770C型二排轿车,后未定型。
1981年,根据部局指示,开发CA750和CA760型中高级二排座轿车,供国内公务、外宾、侨胞和驻外使馆乘用,并可在此车发动机和底盘基础上发展轻型货车、客货两用车和面包车等多种变型车。直到1984年红旗轿车停产后,一汽轿车厂一面利用原有的技术和生产条件,开发16座CA630型高级旅行车,一面继续进行红旗CA770系列轿车的改进和完善。
1984年中汽公司曾与奔驰公司谈判,改造红旗轿车,并购1000辆奔驰200及230型轿车,其中整车168辆,散件832辆,由一汽组装。1986年7月15日在CA750、CA760型样车的基础上试制出第一轮前驱动750F型样车,为下一轮试制做选型准备。1987年在CA型基础上改变车身外型线、改动头尾、软化内饰、提高舒适性,设计试制出一辆CA770D型轿车。
1998年,一汽与美国福特公司联合设计的具有民族风格、紧跟世界发展潮流,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CA7226中高级轿车、CA7460型全新大红旗高级轿车投入了批量生产。到目前为止,一汽共开发了40多种轿车,投入生产20余种。然而,真正促使红旗轿车进入到一个全新发展的高度,还是从与德国大众合资生产奥迪轿车项目开始。
奥迪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生产中高级汽车的开始,当时之所以形成这个新项目,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挡住高档车的大批量进口,但真正深层的意图是为了形成自己独立的高档轿车的开发生产能力,更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让红旗这个中华民族自己的轿车品牌能一直高高飘扬在中国大地和世界汽车之林。
1989年,奥迪轿车投放市场后,以其优越的性能和可靠的质量很快赢得了用户的欢迎和信赖,成为我国公务车的换代产品,市场需求量急剧增加。第二轿车厂继1991年向市场投放奥迪100—4缸、5缸轿车后,相继推出了奥迪100—V6、V8等具有20世纪90年代先进技术的新品种轿车。1995年,在奥迪100国产化基础上开发的CA7220小红旗车通过国家鉴定并投入批量生产,在民族轿车史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经过几年来不懈的努力,从1993年开始,按照精益生产方式的管理思想全面组织产量爬坡,奥迪轿车的日产量已由1992年的32辆提高到1995年的110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倍多,年生产能力由原8千辆的设计能力达到了3万辆,1996年底到了5万辆。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轿车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二轿人把他们的产品当作精细的工艺品来对待,一切都要高标准、严要求,适时推行“质量三控”制度,在全厂上下狠抓质量管理,为奥迪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1993年第二轿车厂承担了白车身国产化工作。白车身是奥迪轿车国产化中的一个大项目,它是由21个大总成组成,此前一直是以总成进口的方式在二轿厂焊成白车身,各项费用非常高。实现其国产化必将为国产化率的增加及降低成本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轿在实现白车身外部11个大总成国产化后,终于在1993年9月25日成功地装出了第一台含白车身下部的国产化白车身工装样车,胜利完成了白车身整车国产化任务。截止1994年年底,喜讯传来,二轿厂成功地通过了国家海关总署对奥迪轿车62%国产化率的验收工作,获得了当年国产化工作的全面胜利。
奥迪轿车产量、质量的提升,以及国产化程度的大幅提高,为小红旗的投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使小红旗轿车早日投产,二轿厂的广大职工放弃了节假日休息时间,组织拆装小红旗,成功地解决了CA488—3发动机和016变速箱多达200余项的匹配问题,终于在1994年底试装出了小红旗轿车。
进入1995年,为了使自主开发的CA7220型小红旗轿车顺利投产,二轿厂积极投入到小红旗80%国产化的准备工作中。1995年8月30日,小红旗顺利通过国家海关总署和汽车公司的核查认定,实现了小红旗国产化率82.19%的目标,并在9月底成功地使小红旗批量通过总装线,日产达60辆。
小红旗轿车投放市场以后,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在社会上特别是在1996年北京“两会”期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广大消费者对“小红旗”寄予了殷切的希望。“红旗”轿车是国产轿车惟一被列入世界名车的品牌,红旗这块牌子,更是民族轿车的象征。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品牌已经成为一个企业、一个民族的企业精神、民族精神和素质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