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01年轿车市场是继续掰手腕还是握手? | 2000年,中国轿车厂商终于领会了消费者持币待购所带来的恐慌。虽然经历了3次价格战,车市仍然是一晃三摇。有人形象地将车市这种现状比喻为消费者与汽车厂商掰手腕,一年过去了,大家想知道,这场较量能见分晓了吗?
苏晖:今年车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消费者对降价已不敏感。年初江铃等四种车又打了“降价牌”,但销售都不理想。
俞劲松:有人做过这样的分析,我认为很有道理:有钱人已经买过车了,他们目前的问题是更换车型,而中国绝大多数普通人买不起车。所以轿车降个一两万元还是难以撬动市场。
钟师:我想站在消费者立场解释一下持币待购。我觉得消费者在购车问题上采取这种态度,是再明智不过的了。持币待购至少有这么两方面的好处:首先,持币待购引发汽车萧条,而汽车萧条带来的一连串麻烦会促使政府打破现状,及早出台消费政策;其次,消费坚冰也会迫使产业主动向政府呼吁,这样消费者的声音与产业的声音合在了一起,会更有力于推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据我了解,现在的私人购车者大多是处于可买可不买的临界状态,如果不给他一个充分的理由买车,比如价格下降个两万、三万,他为什么要买呢?
苏晖:我有三个数据:北京1997至1998年,轿车的购买者80%是私人,而到了2000年,私人购买轿车只占到62%。我感觉这个行业的理论家太多,对于持币待购现象,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套来,但却没人来真正想办法解决。
是继续掰手腕还是握手?2000年,中国轿车厂商终于领会了消费者持币待购所带来的恐慌。虽然经历了3次价格战,车市仍然是一晃三摇。有人形象地将车市这种现状比喻为消费者与汽车厂商掰手腕,一年过去了,大家想知道,这场较量能见分晓了吗?
苏晖:今年车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消费者对降价已不敏感。年初江铃等四种车又打了“降价牌”,但销售都不理想。
俞劲松:有人做过这样的分析,我认为很有道理:有钱人已经买过车了,他们目前的问题是更换车型,而中国绝大多数普通人买不起车。所以轿车降个一两万元还是难以撬动市场。
钟师:我想站在消费者立场解释一下持币待购。我觉得消费者在购车问题上采取这种态度,是再明智不过的了。持币待购至少有这么两方面的好处:首先,持币待购引发汽车萧条,而汽车萧条带来的一连串麻烦会促使政府打破现状,及早出台消费政策;其次,消费坚冰也会迫使产业主动向政府呼吁,这样消费者的声音与产业的声音合在了一起,会更有力于推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据我了解,现在的私人购车者大多是处于可买可不买的临界状态,如果不给他一个充分的理由买车,比如价格下降个两万、三万,他为什么要买呢?
苏晖:我有三个数据:北京1997至1998年,轿车的购买者80%是私人,而到了2000年,私人购买轿车只占到62%。我感觉这个行业的理论家太多,对于持币待购现象,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套来,但却没人来真正想办法解决。
是继续掰手腕还是握手?2000年,中国轿车厂商终于领会了消费者持币待购所带来的恐慌。虽然经历了3次价格战,车市仍然是一晃三摇。有人形象地将车市这种现状比喻为消费者与汽车厂商掰手腕,一年过去了,大家想知道,这场较量能见分晓了吗?
苏晖:今年车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消费者对降价已不敏感。年初江铃等四种车又打了“降价牌”,但销售都不理想。
俞劲松:有人做过这样的分析,我认为很有道理:有钱人已经买过车了,他们目前的问题是更换车型,而中国绝大多数普通人买不起车。所以轿车降个一两万元还是难以撬动市场。
钟师:我想站在消费者立场解释一下持币待购。我觉得消费者在购车问题上采取这种态度,是再明智不过的了。持币待购至少有这么两方面的好处:首先,持币待购引发汽车萧条,而汽车萧条带来的一连串麻烦会促使政府打破现状,及早出台消费政策;其次,消费坚冰也会迫使产业主动向政府呼吁,这样消费者的声音与产业的声音合在了一起,会更有力于推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据我了解,现在的私人购车者大多是处于可买可不买的临界状态,如果不给他一个充分的理由买车,比如价格下降个两万、三万,他为什么要买呢?
苏晖:我有三个数据:北京1997至1998年,轿车的购买者80%是私人,而到了2000年,私人购买轿车只占到62%。我感觉这个行业的理论家太多,对于持币待购现象,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套来,但却没人来真正想办法解决。
是继续掰手腕还是握手?2000年,中国轿车厂商终于领会了消费者持币待购所带来的恐慌。虽然经历了3次价格战,车市仍然是一晃三摇。有人形象地将车市这种现状比喻为消费者与汽车厂商掰手腕,一年过去了,大家想知道,这场较量能见分晓了吗?
苏晖:今年车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消费者对降价已不敏感。年初江铃等四种车又打了“降价牌”,但销售都不理想。
俞劲松:有人做过这样的分析,我认为很有道理:有钱人已经买过车了,他们目前的问题是更换车型,而中国绝大多数普通人买不起车。所以轿车降个一两万元还是难以撬动市场。
钟师:我想站在消费者立场解释一下持币待购。我觉得消费者在购车问题上采取这种态度,是再明智不过的了。持币待购至少有这么两方面的好处:首先,持币待购引发汽车萧条,而汽车萧条带来的一连串麻烦会促使政府打破现状,及早出台消费政策;其次,消费坚冰也会迫使产业主动向政府呼吁,这样消费者的声音与产业的声音合在了一起,会更有力于推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据我了解,现在的私人购车者大多是处于可买可不买的临界状态,如果不给他一个充分的理由买车,比如价格下降个两万、三万,他为什么要买呢?
苏晖:我有三个数据:北京1997至1998年,轿车的购买者80%是私人,而到了2000年,私人购买轿车只占到62%。我感觉这个行业的理论家太多,对于持币待购现象,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套来,但却没人来真正想办法解决。 北京晚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