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二手车经营还需放权 | 二手车以低价位、经济实用的特点吸引了大批有购车欲望的消费者。目前我国二手车年交易量年增长速度为30%。据权威人士预测,我国二手车市场的成长期至少需要20年时间,这个阶段,二手车的交易递增速度会保持在每年15%以上。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旧车市场运作的不规范一直阻碍这个市场的发展。二手车如何进行交易,市场怎样规范?现在只能是各省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
经纪人制度冲击旧交易模式
2000年7月,北京首家以旧车为主体的规范市场——北京中联汽车市场开业。其首推的经纪人制度,在全国得到认同并产生一定示范效应。
计划经济体制下,汽车只是一种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转换都是单位之间进行,那时的旧车市场只是办理过户手续的场所。随着汽车逐步进入私人企业和家庭,回归其商品属性,过去计划经济下的旧车流通体制的构想与现状产生很大冲突。
二手车交易过去一直被视为汽车交易的另类,没有与汽车交易市场有机地结合。十几年来一直停留在个人间进行买卖的原始阶段,旧车的经营权也一直没有放开。在利润的驱使下,一些单位和个人无证无照非法倒买倒卖旧车,坑害消费者的情况时有发生。缺乏合法的经营主体,最棘手的是信用问题没有保证。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一旦买到的二手车出现问题,无法找到卖主。其次,私下进行的二手车买卖,也使拼装车、走私车、盗窃车等违法车辆有机可乘。工商管理部门好难以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针对这些问题,各地的工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办法。北京市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从放开二手车经营权入手,允许一部分个人和企业介入,合法经营。2000年3月,北京市首次允许开办旧机动车经纪公司,在指定的市场内从事旧机动车的中介活动。
经纪公司和经纪人以全新的概念进入了二手车流通领域,对旧有的交易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业内人士分析,经纪人模式首先改变了延袭多年的一对一的个人交易行为,而代之以多对多的经营方式。消费者和经营者可在在有形汽车市场之中以高透明的车型、折旧程度、质量、价格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交易。其次,这项措施有利于政府职能部门对二手车交易行为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使二手车流通进入规范、有序、健康的良性发展轨道。此外,给从事二手车经营的集体和个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经营者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促使经纪公司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逐步规范。
呼唤统一的政策和公平的环境
目前北京市有三家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其中最早成立的是位于菜户营的北京市旧机动车交易市场。此外就是去年7月和8月先后开业的中联汽车市场和北京国际汽车贸易服务园区。记者曾多次来到菜户营市场,常是还没进入市场就被追问所驾车辆是否出售。市场内停满了车,而场外也很难找到车位。市场内虽有关于办理程序的说明,但只是基本规定,粗略得不具操作性,混乱而嘈杂的大厅里,工作人员对询问者颇不耐烦。不少在这里办理过户手续的人向记者抱怨说跑了不少冤枉路。在菜户营市场,看不到旧车经纪公司的明示招牌,但这个以“混乱”形容毫不过分的市场之所以保持门庭若市,是因为整个北京市的旧机动车只有在这里才能办理过户手续。
与办理过户手续一样,定价的权力也独此一家。现在实行的是电脑估价,似乎随机性很强。只输入车的型号、年限、颜色等基本资料,但对具体车况无法判断。估价偏高的问题普遍存在,在许多地方,经常是成交价比估价低得多。因为,车辆过户的费用是以估价为基数按比例收取的。就此,有专家建议,应该参考在二手车交易中作的比较好的国家的先进经验,给不同品牌、不同车型、不同地区、不同使用年限、不同破损程度的二手车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国家指导价格,这样既有利于国家对二手车交易宏观上的指导,又有利于二手车在实际工作的经营,更有利于消费者对二手车的认识,以利于二手车经营的发展。
在旧有体制下,国家有关部门掌握着二手车交易、买卖的权力。令人困惑的是,已经成为商品的汽车,进行交易时仍然受到诸多限制。看来,二手车经营权的放开还只是起步,管理制度改革尚需更实质性的突破。
吸引国有主渠道更多地介入
经过半年多的经营,北京中联汽车市场探索了一些经验。市场有关人士对旧机动车交易发表了一些见解。政府对旧车市场的开放经营权力度增大可以吸引国有主渠道更多地介入。目前旧车经营的主体从所有制成分上看个体经营者比较多,已不适应当前形势。而国有主渠道本身有新车经营权,可以卖新收旧,旧车维修后再进入二手车市场,以促进新车销售。新车市场贷款购车、分期付款方式正在逐步推行,但贷款这种方式只有有实力、有信誉的国有主渠道才有能力做到。
他们现在不介入有方方面面的原因。如果有国家的政策鼓励,让他们看到旧车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和机遇,他们乐于参与旧车经营,利用强大的经营优势,能给旧车市场带来很大的变化。国有主渠道人员素质高,有全新的经营理念和先进的销售手段,把这种先进的因素带入旧车市场,能促进旧车流通领域的进步,而促使现在的个体经营向规范的经营转变,全面提升旧车交易市场的层次。(许晖) 中国经济时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