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行业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展,并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汽车零部件的产业策略研究,如果离开当前的市场、政策环境,将毫无意义。尤其我国将来要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基地,就更要关注零部件产业发展环境变化。在最近举办的2003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论坛上,记者就我国汽车零部件发展环境问题采访了国内知名汽车零部件行业专家、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兼副主任陈伟农。 记者:发展环境对不同时期汽车工业发展有哪些不同的影响? 陈伟农:回顾中国汽车工业从1953年到2003年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汽车工业不同的发展时期,受不同发展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从1953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国一盘棋。我们全盘引进前苏联模式,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一汽;接着,我们独立自主地建成了东风。我们也因此造出了一系列中国品牌的汽车产品,建成了中国汽车工业体系,形成了一大批依附于整车厂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2001年底,我们确立了以合资合作为主的发展模式(尤其是轿车工业),强调的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实现国产化。对合资合作企业强调中方控股,有国产化率的要求。由于桑塔纳轿车零部件国产化工作是在国家统一要求和安排下进行的,进展很顺利,为我国以后合资合作项目的国产化工作提供了经验和模式。 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至今,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自2002年下半年开始,汽车工业对整个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上升到第一位,汽车产业的战略性地位和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已经显现。随着汽车产业对100多个相关产业的拉动和高新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汽车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科学技术和文化进步的重要标志。 今年,在国际汽车巨头发展战略的强力推动下,整车企业完成了一系列重大重组,带来了整车企业采购模式的变化。同时,中国汽车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记者:当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环境变化有哪些特点? 陈伟农:主要有四个特点。首先是国际国内市场趋于统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政通人和,在世界经济中一枝独秀。在经济全球化和采购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成为国际资本和跨国公司最理想的投资场所,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的中小企业来扩展业务。统计表明,所有的国际汽车巨头都在中国设立了合资合作企业,国际著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均在中国设立了独资或合资企业,外资在中国投资的零部件企业已达500家,很多跨国公司还将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纳入其全球采购系统并在中国设立了采购机构或办事处,有些还设立了技术中心和培训中心。 其次是配套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全面开放,国际汽车巨头的中国战略正在付诸实施,他们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产品,还带来了观念、体系、标准及管理。中国汽车企业为了得到资金、技术和产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面对消费者日益强烈的降低产品价格和提高服务质量的压力,正在全面采纳国际汽车巨头的采购理念、采购模式并进行实践。这样,直接导致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的重大调整和重组。 第三个变化是售后市场呼唤新的服务模式。统计资料表明,2002年在我国2000万辆汽车保有量中私人拥有969万辆,约占47%,轿车超过60%,这种消费者结构的重大变化,必然催生新的汽车售后服务模式。在这种新的服务模式中,汽车零部件企业将担当主要角色,这主要是由汽车零部件的三大载体功能决定的(科技成果应用的载体,汽车知识传播的载体,售后服务实现的载体)。现时的中国汽车消费者大多数是承担不起高费用带来的高水平服务的,他们更希望物美价廉的专业化服务或专业人士指导下的自我服务;全国各地业绩好的汽车配件城,是物美价廉售后服务模式的先行探索者。 第四个变化是 政府管理汽车行业的方式调整。借鉴国际上政府管理汽车行业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国政府正在努力使自己的管理功能同市场功能实现有效结合,开始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重视政策、法规、标准和行政手段的结合运用。 记者: 那么,您对建设和改造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环境有哪些建议? 陈伟农:环境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已经认识和了解了它,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地面对它,对于单个的企业来说,也许只能去适应它。但对于中国汽车工业和汽车零部件产业来讲,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五生产和消费大国,我们还要把我国建成为世界的汽车工业生产基地,这就要求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必须做强做大,因此建设和改造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环境已成当务之急。目前,我们的政府、行业、企业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努力落实几件事情: 一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由行业机构牵头,以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为主体,联合采购商、消费者,共同搭建一个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交流平台,以解决目前行业中存在的信息不完整、不对称的问题。 二是由政府来委托行业机构着手进行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环境调研。 三是汽车行业机构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尽快进行中国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的推荐和认定工作,引导舆论、指导消费。 四是提升政府、行业、企业各个层面对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视,加强汽车行业科技成果的交流,改进汽车产品的展览交易方式,强化汽车消费服务咨询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