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搜索 - BBS - 搜狗 
Sohu >> 汽车频道首页 >> 专题 >> 饶斌传记 >> 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
1971年
2004年01月09日08:51  作者:张矛   来源:搜狐汽车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张矛担心夫妻二人在一个厂工作,难免会有不利于工作的揣测议论,甚至可能横生枝节,她提出可以到地区和市的党政机构工作,但人家对她并不了解,行政级别又较高,觉得不好安排。熊心乐指挥长决定,到三分部政工组任副组长。政工组已有四位正副组长,都是军队的政委,只她一人是不穿军衣的。让她分管组织组和教育组,让她和训练班主任张彩帆等举办连(科)级领导短期训练班,每期半月,100人左右,争取尽快地把这级干部轮训一遍。

  由于“文革”对干部的严重冲击,“连”(车间)级干部普遍存在不想当干部的思想,有的任命了也不报到。有人说:当干部是“平日工作很操心,运动来了太伤心,家里跟着挺担心”。说自己是“豆饼”,上面压任务,下面提意见,“上挤下压,夹在中间很难受”。有人说,当干部是“四多四少”,即“开会多,休息少;干活多,粮食少;批评多,表扬少;管事多,工资少”。针对这些问题,2月至5月,办了五期连级干部学习班。由于建厂任务繁重,每期只两三个星期,主要是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问题。学员入学后,先听两个报告,一是入学动员报告,一是忆苦思甜报告。之后,开展“三忆三比三查”活动,再进行些时事政策教育。五期共轮训干部687人,基本上解决了怕困难、怕受冲击、怕吃亏等思想。回单位后,不少人有了革命的志气,自我批评的勇气,搞生产建设的朝气。认识提高了,对问题的看法也变了。过去认为基层干部是“豆饼”干部,经过学习认识到,“上挤”,无非是上级对自己要求严点;“下压”,无非是群众意见多点,“上挤下压”可以把自己锻炼得更坚强,使思想作风更加革命化。大家把学习班当做“检修站”、“加油站”,决心在“三大革命”的实践中,不断改造思想,适应工作需要。

  张矛出身于高级职员家庭,“文革”中颇为自卑。到二汽后领导让她搞政治工作,她有些出乎意料。她分管组织组和教育组,十分尽心竭力。

  1月,中共湖北省革委会核心组决定:任命齐能尚为二汽革委会主任,饶斌、吴佩伦、李子政、刘奂为副主任。吴佩伦和刘奂是一机部下放的局级干部。这时齐抗因历史上五师中原突围被怀疑,调回江苏省另行分配,但由二汽审查其历史问题,故未转组织关系,只转行政关系,工资由江苏省发。因他未转党的组织关系,不好分配工作,拖了两年才被任命为江苏省计委副主任。

  2月5日至8日,一机部、交通部、军委总后勤部、总参装备部在京召开“第二汽车制造厂产品座谈会”。二汽派饶斌、王汝湜等参加。会议对三吨半越野车和五吨载重车的设计、试制、试验工作进行小结。一致认为:三吨半越野车具有越野能力强、平顺性、机动灵活性能好和视野宽阔等特点,基本适合实战要求。五吨载重车具有动力性能较好、转向轻便、视野好、平顺性好等优点,基本符合使用要求。对两种车的问题,要求研究改进并商定,三吨半越野车和五吨载重车的设计、试制工作由一汽转回二汽。两厂也取得一致意见。

  饶斌又参加全国计划会议。当时林彪、刘丰等借口战备需要,迫使正进行基建的二汽大量出车,纯属主观主义。懂生产的领导干部都很明白,在不具备出车的条件下要求出3000辆、5000辆,甚至8000辆车是不可能的,但在高压的政治气候下,谁也无法向“林副统帅”疏通。经过饶斌向一机部、国家计委等熟识的主要领导请求,才把二汽出车的任务减至1200~2000辆,但计委在文件中加个备注,说明“第二汽车厂今年主要是把基本建设抓上去,充分做好人员的组织培训、产品的设计、工艺装备的制造等生产技术准备工作,调整好生产线,进行练兵,为明年确保高质量大批出车创造条件;为了练兵,今年安排1200辆~2000辆的生产任务。”就是说二汽本年度主要任务是把基本建设抓上去,下达出车任务,是为“练兵”。目的很明确。这就使担任二汽领导干部的军代表不会犯大错误。

  饶斌因反对要求大量出车,被少数人“围攻”。在要求出3000辆、5000辆、8000辆的幻想下,有人提出上半年把厂房统统完工,下半年成批出车。饶斌刚被任命为革委会副主任,不同意这种提法,但意见不被重视。二汽和总指挥部的军代表,在武汉军区政委刘丰的重压下,坚持要出车。总指挥部指挥长熊心乐找饶斌谈话,饶斌不同意。他说,在时机不成熟时,过早地提出出车,必然会损害基建、安装和生产准备,不可能达到出车的目的。他举了一汽出东风轿车的教训。东风样车出来后,他曾头脑发热,提出出车100辆,结果全体职工日夜加班,累死累活,也没能实现。这一教训很深刻。当时一汽出车条件好,而目前二汽则正在基建、安装,条件远不能与当时的一汽比。苗政委、齐能尚又找他谈,他耐心地反复讲述当前应集中精力加速工厂建设,如果出“政治车”,由于生产条件未成熟,会影响主要精力投向,出的车也无法保证质量。党委开会讨论,他还坚持己见,但与刘丰等人的指令大相径庭,会上无法通过。真是“军令如山倒”,谁也无法抗拒,只好答应“五一”出200辆车,“十一”出500辆车,全年出3000辆车。这与国家计委文件精神不全一致。国家计委明确提出工厂的主要任务是基建,出车的目的是练兵。孰先孰后,哪轻哪重是十分明确的。虽然还需做大量宣传工作,但有文件做依据,说话就有力量。到年末,只装配出汽车120辆。

  5月20日,国家建委在京召开“设计革命”会议,饶斌是特邀代表,要他发言,介绍设计革命经验。饶斌在这一年“建厂路线大会战”中,曾和齐抗、李子政一同被迫作引火烧身的发言,虽不指名地受到批判,但对这样搞“设计革命”是不同意的。会上该讲什么呢?总不能胡言乱语吧,如违心乱讲,将贻害无穷。他苦闷至极。他与刘景修一道去参加会,到武汉时病倒了,医生量血压,吓一跳,血压计的毫米汞柱直达顶端300毫米处。经医生紧急处置,他在武汉办事处休息两天,血压降后才进京。当时刘景修恐怕他一人赴会无法对付,也力求饶斌病情好转同去。

  饶斌到京立刻找国家建委负责人谷牧同志。谷牧是会议主持人,他们在国家经委曾一同工作两年多,可以倾心相谈。饶斌把“设计革命”在二汽的成绩和偏差谈了,说他担心由于介绍这些情况,在别处再引出和二汽同样的不良后果。他们仔细商量后,决定按毛主席的教导,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对事物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分清是非,划清界限,使人们从正反两方面接受经验教训。

  饶斌作为会议主要介绍经验单位──二汽的代表,针对二汽“设计革命”的成绩和问题,着重讲搞“设计革命”时,必须划清的几个界限:要分清贪大和该大的界限、盲目求新和合理采用先进技术的界限、迷信洋技术和有选择地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界限、反对束缚群众的“条条框框”和坚持合理的规章制度的界限、对修改了的设计提改进意见和“复辟”“回潮”等界限,力求在“设计革命”运动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7月21日,建设总指挥部向一机部、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报送“设计革命”的“成果”。“设计革命”前工艺设备台数18900台,减为15718台,减少3182台。厂区工业建筑面积由119.87万平方米,减为95.6315万平方米,减少24.2389万平方米。总投资由11.5亿元减为9.7亿元,减1.8亿元。成绩似乎很大,但因违背了客观规律,未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由于不通铁路,公路质量差,运输能力有限,人员、物资要靠汉江水运,再转运进山,总指挥部叫运输团建船队。正好,1970年春由东海舰队、南海舰队来了一批转业军人,又从专业厂调些干过海军的复员军人,送到长航和汉航培训。同时,接两航一批驳船,又到上海接三艘千吨级拖船,决定1971年下半年组成近150人、拥有4艘拖船和10艘驳船的邓湾船队。还修建了邓湾码头。码头和船队共投资300万元。

  为搞好繁重的基本建设工作,总指挥部将生产准备交三分部抓,他们用领导部队的方法抓基建,就像指挥队伍操练一样,要求整齐一致,叫做分阶段打歼灭战。打地基时都打地基,叫做“穿鞋”;立柱子时全立柱子;建围墙,叫“穿裤衩”;上屋顶叫“戴帽子”;上门窗叫“穿衣裳”。结果,施工面越铺越大,各厂房都留下不少小项目,不能收尾。这样做行动虽然统一,但由于没有交叉作业,需要的器材量就大。立柱子时,需要成千上万立米的木材做模板制造混凝土构件,但木材奇缺。建筑工人提出“不能等、看、喊”,“要争、创、干”。第二工程团试验成功用“土模”生产复杂的屋架、吊车梁等构件。第五工程团在锻造厂施工中,计划用打深基础的办法,最少得三个月,而锻造厂打基础只允许干一个月。于是他们采用“爆扩桩”办法,通过钻孔、爆扩、浇灌混凝土,在地下制成一个个蒜头状的钢筋混凝土桩,对建筑物起承重作用。他们经过仔细测算,要打七米深,但钻机只能钻五米,就用推土机铲掉两米。经过精密施工,这种承重承震力都有很大的基础,原估计生产后下沉十厘米,经过试生产,只均匀下沉两厘米,而且节约了时间和水泥。

  为搞好二汽建设需要的地材供应,郧阳地区和十堰市办起两个制砖厂,供应二汽部分建筑用砖;二汽有的分厂自己烧砖。襄渝铁路通车后,逐步解决了二汽运输和物资供应不足的困难。

  由于要生产1200辆军车,总后勤部派驻二汽产品验收军代表小组,成为二汽的常设机构。

  6月10日,第一条汽车装配线在总装车间开始安装,21日装配线安装成功,正式在线上装车。按一机部通知,“练兵阶段,两吨半越野车每辆暂按二万五千元执行”。

  七八月份,饶斌为抓好生产准备工作,到发动机厂蹲点。从总指挥部和三分部抽调夏治涛、俞云焕、陈纫秋等组成工作组,住在简易招待所里。当时毛德犹(以后的发动机厂长)由于一段“历史问题”,还没进入分厂革委会,只任综合组长,负责生产准备。饶斌召开班组以上干部会,讲生产准备和调试的关系,调试为生产能力的形成准备条件,调试与生产必须按计划抓好,因此要求各级干部扎实地工作,心中有数。饶斌为此特向毛德犹提几个问题,毛德犹均准确地回答了。

  饶斌问:“发动机厂两吨半越野车有多少零部件?”

  毛答:“218件。”

  “发动机厂生产25Y共需多少台设备?”

  “2170台。”

  “已到多少台设备?”

  “813台。”

  “25Y已安装多少台设备?”

  “709台。”

  “调试出多少台设备?”

  “150台。”

  饶斌很欣赏毛德犹这种认真细致的精神,心想:这样精确,这样心中有数,他大声说:“100分!”他要求车间、班组领导心中都要有数。为了实现心中有数的管理方法,工作组建议公布各种数据,及时反映设备、零部件调试生产的情况。这种管理方法是科学的管理方法,过去在一汽是以报表形式体现;但发动机厂军代表不同意贴在办公室里,他怕“突出生产”,违反“政治第一”的精神。

  7月份,发动机厂装出25台发动机。饶斌立即召开调试与生产的座谈会,专业厂负责这项工作的领导干部参加,由毛德犹介绍做法:

  1.为缩短战线,设备抓必保的。如轴齿车间原认为要形成日产40辆份的能力,必保设备要147台,经过细致工作仅需84台。

  2.明确重点设备和工装后,派得力人员到承制厂蹲点催。

  3.按同类型的机床组织调试队伍,充分发挥老师傅的作用。解决老师傅按台调试力量不足的问题(饶斌称为“按机群调试”)。

  4.为减少生产中万能设备的加工量,只要专用设备到货,做些简易工装,就能把它的某些能力调出来,比万能设备上生产快很多,大家称为“部分调试”。这些经验都是饶斌蹲点期间肯定的。

  饶斌说:发动机厂的经验起了促能力、促建设、促进度、促练兵的作用。一定要抓好调试,明确目标,早日形成生产能力。

  蹲点期间,饶斌因工作多,每天来一次,白天若没工夫就晚上来。他到厂后总要下车间。道路坑坑洼洼,又没路灯,很不好走,人们要扶他,他说:“不要扶我,去扶老夏(夏治涛),他有白内障,看不清!”当时饶斌58岁,而老夏48岁。生活很苦,食堂的伙食不好,常吃白水煮冬瓜。偶尔吃肉,也需凭票买。一次食堂卖肉菜,没给工作组发票。刚吃过饭,饶斌和秘书刘颂亮来迟,厂里送来两份饭,两小碗红烧肉。饶斌就问其他人吃过没有,都说饭吃过了,但没肉。他边吃边听汇报,又一起研究工作。他走后,工作组发现一碗红烧肉原封未动。晚饭时,他们也尝到了肉滋味。同志们感到他对下级很关心,而他却觉得他所以有些领导能力,主要是干部和群众给他以智慧,吸收了他们的宝贵意见、经验教训和创造性,才变得聪明,才有了主意,才敢于下决心,才能领导大家向着目标前进。他认为这是在贯彻毛主席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这年,在张春桥、迟群等人的策划下,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极“左”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否定17年来的教育工作路线的正确性。8月15日至9月20日,湖北省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十堰市派革委会副主任沈毓珂(“文革”前任朱德委员长秘书15年),二汽派政工组张矛参加会议。与会同志不同意文件所说的教育战线执行了错误路线的提法,大家思想不通,回去很难贯彻会议精神。由于9月13日林彪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折戟沉沙,会议才草草结束。

  当时,二汽正在筹建小学和中学,缺乏教员、教室和物质基础,小学校在“干打垒”房、“芦席棚”里办,用木板钉桌椅,有的桌椅也用“干打垒”。还有些教室就在大树下、山坡上,有的利用牲畜棚圈等。各厂安排基建时,都把小学、中学纳入规划。职工教育方面,也开展政治、文化、技术学习。借鉴一汽生产和教育相结合的好经验,他们通过行政领导,加强职工教育,使大家懂得“机器只有通过人,才能变成生产力;人要不断提高素质,才能提高生产力”的道理。当时,工业企业都在学习上海机床厂建立业余大学的经验。二汽教育处在有条件的分厂,先建“业大”分校。经党委批准,从襄北“五七”劳动学校,抽调当过大学教师的季峻、奚振华等同志筹备办学。

  早在1965年,饶斌就从一汽调王友章负责二汽教育口的筹备工作,开始筹划建立中技校,并决定在长春、北京、武汉依托包建单位,办三所中技校。因“文革”干扰,办学工作中断。1966年11月,首批进山教师到达十堰。1967年4月1日,他们开始劳动建校,到1968年建起 4栋二层楼房、一栋平房,一栋办公楼(二层)。1969年末,40多名教师被送入“五七”干校接受“改造”,直到1972年决定重建技校时,这批教师才回十堰。

  1971年12月,教育处与华中工学院机械制造系商定合办业余大学,由教育处出场地,组织学员;华工负责课程、教材、教员等。经张矛和教育处同志与专业厂协商,先办设备制造厂、设备修造厂、发动机厂三个厂的业余大学(当时叫“七·二一”大学)。其余各厂办“业大”分校。总厂原“业大”筹备组办总校,并挑选12人到上海机床厂“七·二一”大学取经。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ChinaRen - 繁体版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网站建设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4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相关连接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  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  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