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第一次购车的人,尤其用自己积攒的钱做消费大投入,碰到大部分不是从事车业的人,患得患失的心理在所难免,往往购车人会向亲朋好友中相对内行些的人做些咨询。本人因职业关系,十年来无数次被人抬举充当购车向导,既没乐此不疲,也无不胜其烦,全当消费心理的案例研究把玩。有时突发奇想社会上有那么多的职业介绍所、婚姻介绍所,保姆介绍所,都是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事情。实际上也应有购车介绍所、信息热线之类的服务机构,前提当然不能充当特定厂商的“托”。虽然现在无数报纸都上汽车版,但媒体基本上是“歌德派”,对每厂每车挨个夸一遍,搞得皆大欢喜,这样各厂都愿多投广告。读者看了还是难得其解,欲购车者还得就近“普查”。
以前车型种类比较单调时,做“导购”比较省心,点拨一二即可。现在新车型月月“揭竿而起”,再被咨询起来就不能三言两语应对。最近碰到的几个例子很有意思,某外企女白领对各网站全力搜索调研后锁定在心仪的两款车型上:宝来和福美来,并对所有技术性能参数和价位摸得比我还清楚,但还是难以取舍,所以从上海打长途到北京亟询笔者“高见”。对于针尖对麦芒的产品,技术、价格、外型、内饰等等显性指标已经不值得比较探讨,要开“药方”首先得“搭脉”,即根据具体个性化的内在需求,笔者问起很许多很家常的问题,即属于消费形态的调查,比如,是否车里常带两边的老人?这涉及后座空间的宽敞度选择;是否常从上海回杭州探亲访友?这关系到车辆的相对安全性;个性爱好是否趋向车猛还是车“肉”?这涉及到车辆动力上的加速性能;外观喜好是否偏向硬朗还是平柔?更有意思对方还涉及到对中日历史遗留问题的情绪表达,毕竟纳粹德国与我们相干不多。笔者在综合了诸多“生活指数“后,才给出了符合个性化的择车建议。与以上不太懂车但善于突击研究的女士不同,刚碰到惯开公车、常对车业报道的男记者欲自费购车的咨询,毕竟开他人车说他人事与花自家钱买自驾车的心态不同,笔者又得盘查“隐私”后才得以给出令他信服的说法。
笔者曾琢磨过某邻居的用车现象:纯粹的家庭主妇,常带着乖乖女,只会驾驶而已,开得悠悠闲闲,无汽车运动癖好,但却使着1.8T的宝来车,就象骑着赛马只在道上溜达,花了过多的钱买下凶猛的动力储备却引而不发,大才有点小用,只能说花钱买个档次而已。现今车市购销两旺,招蜂引蝶的结果就是新产品层出不穷,每类车型所对应的细分市场基本都有若干旗鼓相当的竞争产品。对首次购车人来说,选择多了,困惑也多。许多的购车者经过一代车的消费,就自然变成了半个或全个汽车消费行家,再换代消费时便无初购者的那种困惑。
来源:[轿车情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