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一汽-大众公司在北京隆重举行了新捷达的投放活动。作为一款在中国汽车市场畅销十余载的汽车,捷达正是以其动力强劲、皮实耐用、经济舒适等一系列特点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认同。此次投放的新捷达在保持原有品质的基础上进行了21项主要技术改进。对中国轿车市场而言,捷达已经成为一个标志。新捷达的上市,无疑也是捷达在市场竞争洪流中的一次新生。
中德共创21项改进
1991年12月5日,第一辆捷达A2在一汽轿车组装厂下线,自此,捷达车开始了它充满光荣与梦想的中国之旅。在中国汽车市场还并不繁荣的时期,捷达以其勇于开拓市场之举早早占得先机,赢得了一席之地。当轿车开始驶入中国老百姓家庭之初,在车型品种并不丰富的市场中,经济实用的捷达就成为了消费者的首选。而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在层出不穷的各种新车型的包围下,捷达虽然被冠以“老三样”之名,但品质优秀、质朴耐用的它不仅没有被市场淘汰,反而越战越勇,登上单一品牌月销量冠军的宝座。到新捷达投放之前,捷达已累计销售719678辆,并在国内同级别轿车产品中创造了多项“第一”。
在中国汽车市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有人提出,捷达是不是已经有些“过时”。实际上,一汽-大众自生产捷达以来就不断进行技术改进,较大的改进就有三次,小的技术更改更是时时都在进行,从不被人注意的每一个小的细节,到引人注目的外形,都在体现着捷达的价值观。而此次新捷达更是挥出大手笔,进行了21项技术改进,其设计开发是一汽-大众公司与德国保时捷公司开发小组历经两年的严谨合作,在长春共同完成开发的全部工作。
据一汽-大众公司总经理秦焕明介绍,新捷达项目是于2002年2月正式启动,整个项目共投入了3亿元人民币。和以往不同,新捷达的改进最显著的变化特征是前脸和其后尾部,一眼看去,比老捷达更加大气,更充溢着阳刚之气和现代感。此外,新捷达轿车还大量采用了奥迪、宝来和德国大众顶级车辉腾的技术与设计。
投入三个亿进行捷达的改型,一汽-大众对于捷达品牌的投入,不仅说明了公司对这个“金字招牌”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一汽-大众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原则的目标。在改进的过程中,中德双方也体现了精诚合作的精神。据秦焕明介绍,整个开发过程是由合资双方共同完成的。其中,在概念的集纳,用户要求的输入方面中方起的作用比较大,而在改型、开发的技术过程中,外方发挥了主导作用。正是双方的良好配合才有了新捷达的诞生。在开发的过程中,一汽-大众还和德国保时捷公司进行了合作,开发工程设计由保时捷公司完成。秦焕明介绍道,这是因为保时捷公司一直以来从事运动型车辆的开发,是一个开发技术全面的企业。
在新捷达的21项改进中,还引进了不少宝来的技术。不过,捷达还是继续沿用大众A2平台,“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我们所要做的是不断提高它的技术含量和改进造型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秦焕明说。
品牌才是“制胜法宝”
新捷达虽然做了21项改进,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但是,一汽-大众宣布,新捷达的市场指导价不变。
在市场竞争已经如此激烈的情况之下,许多厂家似乎都想以降价作为占领市场的“法宝”。可是,对于一汽-大众,对于捷达来说,却不以这招作为“制胜之招”。无论市场风云变幻,无论降价大潮多么汹涌,捷达始终受到用户青睐,始终有一批喜爱、追随捷达的人。在新捷达投放仪式上,来自珠海的谭发就是其中之一,他成为了新捷达的第一位用户。谭发于1993年购买了第一辆捷达车,在使用的过程中,捷达的优秀品质赢得了全家人的心。从1993年至今,谭发先后购买了9次车,都选择了捷达。在他的影响下,捷达轿车在谭氏家族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和信誉度,据统计他们全家共购买了25辆捷达轿车。
不依靠眩目的外形,不依靠超低的价格,捷达的多年畅销是因为它树立起了自己深入人心的良好品牌。正如一汽-大众总经理秦焕明所说:“将来无论一汽-大众的产品再升级或者有了更好的平台,捷达品牌也要保留下来。因为经过十几年的考验,它的品质、耐用性已经被大家广为接受,中国喜欢捷达的人太多了,这非常不容易。”
品牌,正是捷达一笔无形的财富。在树立这个品牌的过程中,捷达完全是以自身的优异品质打动着消费者的心。就比如捷达大量投放于出租车市场,秦焕明说,他从来不认为这是对捷达品牌的贬低,相反,正是因为在这样严酷的市场上经受了考验,捷达皮实耐用、经济可靠的品质才得到了广泛的宣传。这么多年来,捷达已经为一汽-大众在中国轿车市场树立起了一个典范,成熟的车型、耐用的品质、良好的售后服务,随着汽车市场和消费者的不断成熟,这些才会成为消费者选择的最重要因素。
据悉,新捷达投放市场以后,老捷达还会再继续生产一段时间,这主要是针对出租车和一些大用户,而市场上大多数消费者的购买都将切换到新捷达。而一汽-大众也形成了自己A级车的产品线,从低端的捷达,到中端的高尔夫,再到高端的宝来,一汽-大众正在不断实现将A级车品牌做大做强的梦想。(记者:但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