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当我们这个饱经磨难的大国终于向世界敞开国门的时候,才清醒地看到,禁锢了太长时间的民族汽车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至少落后了30年。 是历史,责无旁贷地把引进汽车先进技术的重任,首先赋予了北京吉普。 北京吉普公司始于1971年,由美籍华人沈坚白先生做媒,北京汽车制造厂与美国汽车公司(AMC)跨越太平洋的一个握手。 北京吉普公司的合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整个谈判过程的困难与艰辛无法用简单的几句话能说清楚。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谈判,从1979年1月谈到1983年5月,美国人到中国来了18次,中国人去了3次,中方向各级各部门领导汇报了近500次。漫长的交涉险些让这个今天最著名的合资汽车企业“胎死腹中”。 最终经过中美双方共同努力和国家领导人的亲自过问,1984年1月15日,诞生了中国汽车行业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 正如美国《纽约时报》一篇报道说:“这样的合资企业会活下去,因为失败对双方来讲都是无法承受的痛苦。” 值得一提的是,切诺基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的第一个引进车型,成为民族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结束了我国轻型越野车20年一贯制的历史,也标志着中国汽车制造技术开始步入现代化。 合资了,中国员工固有的传统思维和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一夜之间,4000名“主人”成了合资企业的“雇员”。几十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及中美两国长期的敌对状态使人们的心理一时难以平衡。议论、迷茫、痛苦是必然的。 有位老司机,曾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洒在朝鲜战场上,曾在板门店为中方首席谈判官开车,三十年后却要为对手服务,他弄不明白。 绿色的212吉普车,是北京汽车制造厂的骄傲,现在却要美国人教授如何造车,让人感到憋气,觉得丢了自力更生的传统。 美国的严格管理使一些人吃不消,中美员工之间的碰撞时有发生,个别人甚至扬言:“早晚要贴张大字报,把他们赶走。”中方管理人员则被带上了“八十年代李鸿章”、“二鬼子”、“洋奴”的“桂冠”。 至今,不少北京吉普公司的老员工还在感叹。那时,公司上下对“大鼻子指挥小鼻子”的抵触情绪是那样的强烈,克服这些狭隘的民族意识,花了北京吉普公司领导不知多少心血。 接下来,北京吉普公司遇到了更为棘手的问题———人事、工资制度改革。1986年8月,北京吉普决定干部制度上采用聘任制,佣工制度上采用合同制,工资采用结构工资制。 这一改革思路一公布,不亚于在北京吉普放了一颗原子弹。有人嘀咕,合同制?还真的解雇我不成?有人大骂,现在管我们工人也管得也忒狠了,还有没有社会主义优越性?可是,北京吉普公司决策层铁了心,这个改革的步子非走不可。 北京吉普全新的管理体制,逐渐被员工接受。和以前相比,工人的工作面貌焕然一新。而且也尝到了先进制度所带来的“甜头”。 1988年7月《北京青年报》作了这样的对比式采访: “北京小型动力机械厂是一个拥有1000多人的中型企业。6月20日上午9时,上班铃响后,我们开始在厂门口计算迟到的人。到9时20分,共有94人。记者问一个青年为什么来晚了,他说,来了就算不错,有人根本就不来呢。下午3时30分人们开始陆续离厂回家。北京吉普汽车公司的情况如何呢?6月24日我们到这里进行了采访。离上班时间还差两分钟,一位女工将考勤卡放入打卡机,然后匆匆跑进车间。她是最后一个到达者。此后记者在门口守候半小时,没见到一位迟到者。下班前一分钟也没有人离开工作岗位。” 新的工资方案实施后,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过去又脏又累的岗位,出现了人员回流现象。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一对夫妻以前都在汽车制造厂工作,合资后,女的留在北汽,男的在北京吉普,干又累又危险的冲压工。工资改革第一次发工资的那天,他回到家里跟儿子讲了4句话———他从口袋里甩出一把票子,“数数这是什么数?”尔后,又命令儿子,“数数你妈工资是什么数。”儿子又照办了,他又令到:“大数减去小数是多少?”儿子很吃惊,爸爸的工资几乎高出妈妈的一倍,只听爸爸又叫到:“拿酒来!” “北京吉普”是一家幸运的企业。从合资企业正式投入生产,到1996年是北京吉普的“黄金时代”。作为中国最大的越野汽车专业生产企业,企业全盛时期年产“切诺基”两万辆以上,求购者甚至排队等待。 然而到了90年代中期,中国越野车市场在悄然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北京吉普一家垄断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湖南长丰“猎豹”、福建东南汽车“富利”、庆铃“竞技者”、山东吉田“华泰”、辽宁金杯通用“开拓者”、河南郑州的日产等企业在内,总共不下于20家厂商进入了这个市场。 因此自1996年到达顶峰后,北京吉普的销售量开始下滑,1998年甚至陷入亏损状态。2000年,切诺基和普通吉普车的销售总量只有1万余辆,比前一年锐减54%。同年6月,库存已逼近7000辆。才4年时间,生存问题就摆在了北京吉普面前。 在生死存亡的危机压力下,经过努力,半年后北京吉普库存终于减少到2000辆,回收资金6.6亿元,企业暂时摆脱了危险。 北京吉普痛定思痛,反思自己十几年来的优势与弯路。在反思的基础上,北京吉普制订了2005年的目标,计划生产一系列高中档轿车。2005年北京吉普全部销售收入超过145亿元,盈利达到4.5亿,2006年销售收入将超过300亿元。 进入新世纪后,北京吉普的发展出现了历史性转机。北京吉普成为中国加入WTO后,汽车行业第一个延长合资合同并获批准的整车企业,2003年9月8日,北京吉普又获得了预计10亿欧元的新投资,将重组成为奔驰轿车在华生产基地。 20年弹指一挥间,新的远景又展现在北京吉普面前。(李铁钢)
来源:[车友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