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钟慧
离“十一黄金周”越来越近,但汽车销售传统的“金九月”却让经销商望穿秋水不见影。记者昨天走访了数家汽车经销商,各家普遍表示“压力大,市场冷”。
厂家卖家争降价
上海东方国际集团汽车销售公司的孟先生告诉记者,通用和大众相继降价的次月曾经出现过销售反弹,但“整个8月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什么大的起色”。
今年以来的降价已经不再仅仅是汽车生产厂家的战略决策,库存压力巨大的经销商也不断变相降价,成为降价大潮不可忽视的“第二势力”。据不完全统计,8月20日至今,已有超过20款国产轿车相继降价,其中,不乏一度要加价、要排队的“紧俏产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广州本田雅阁,今年三四月间在上海市场还要加价近3万元才能拿到现车,但现在不少经销商已经直接或以送内饰等形式降价销售,降价幅度最大到万元左右。丰田系列国产车也曾不加价难提车,今年3月的上海市场上,花冠需加价近2万元。而9月1日起,丰田宣布花冠和威驰两款主流车型分别降价5000元。
车市为何难回暖
是什么阻碍了“金九月”的脚步?永达的一位销售顾问认为,8月下旬汽油再次涨价,让不少有计划购买经济车型的顾客打了“退堂鼓”,特别是那些购买欲本来就不是特别强烈的顾客。记者在申银展厅里遇到的一位看车的顾客表示,“这几个月来牌照的价格走势一直不稳定,我当然想以比较低的价格拍下牌照,车可以等我拍好牌再买。”他还告诉记者,他的一位同事本来是想最近买车上异地牌的,但根据市有关部门最近公布的《上海市贷款道路建设车辆通行费征收管理办法》,长住上海的外牌车必须在指定地点办理每月150元的通行费。异地车牌的使用成本提高了,上海牌照的价格又降不下来,因此,同事索性也把购车计划暂时搁置了。
而专家则认为,除了这些直接影响顾客购买行为的微观因素之外,整个中国汽车产业正面临调整是根本原因。汽车业经过了前两年的超常规发展之后,不得不承认目前其中已有泡沫存在。而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面临的更加严峻的国际竞争,这一局面也迫使国内厂商从以前的铺开式发展向集约高效型发展模式转变,这一转变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汽车销售和服务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