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评论 > 汽车评论 > 搜狐点评

唱衰自主不合理 销量下跌是自主成熟过程

2014年07月25日08:51
来源:搜狐新闻客户端自媒体 作者:丁华杰

昨日一篇题为“自主品牌进入淘汰赛,结果或2020年见分晓”文章流传甚广,谈到自主汽车持续下降,上半年几乎“全军覆没”,不太认同这个观点。

文中提到“谁淘汰,谁留下:2020年见分晓”,为什么是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有什么意义?各家自主汽车撑不到六年后?在2007年一家自主汽车制造商的负责人就谈到五年后,自主汽车通过竞争只剩下三家,这个时间节点早就过去了,上汽乘用车、长安奇瑞吉利长城比亚迪等自主汽车制造商状态还不错嘛,现在又谈到六年后自主汽车剩下“三五个自主汽车品牌”,这么计算的依据是什么?市场容量?还是随口一说?

2020年燃油标准或给予自主汽车更多发展契机。

笔者到认为2020年给予自主汽车带来更多的契机,这个并非虚妄之言,我们知道乘用车平均燃油消耗的数据是2015年的6.9升每百公里,2020年是5.0升每百公里,笔者很喜欢拿出这个数据,因为这个门槛性质的政策蕴含了太多的东西,比如说百公里6.9升能够限制多少车型,能够限制多少技术,能够限制多少排量,这些算一些就能够的出来,就能了解车企未来不得不走的一个车型销售比例。

这些有意味着什么趋势呢?意味着未来新能源汽车与小型车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之一,为什么没有说绝对重点呢,因为核算办法里面采用了“平均二字”,而当下市场上面以A级车及以下车型冲销量,以B级车、C级车赚钱是行业内惯例,如果BC级车型出售的越多,意味着压力就越大,相关的政策越不利于这个汽车制造商,而自主汽车在发展之初就开始主打小排量小型车,这些是政策的天然优势。

当然,随着政策的收紧,各种节能技术的研发及投入也会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小型发动机新能源汽车已经走在前头的多家自主汽车制造商来讲,更要重视这个点,这些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

举国之力打造自主品牌未必有效。

文章中谈到为什么会最终的三四十家汽车制造商淘汰成最后的三五家,因为资源过于分散,集中多数资源便于增强竞争力。

关于汽车的概念,笔者曾经谈到过这些概念,应该分开来看,良性的自主汽车制造商和非良性汽车制造商,很多人可能会质疑为什么这么分。不应该是民营自主汽车制造商与国有自主汽车制造商吗?

这两年,我们通过汽车市场的数据来看,自主汽车表现不错的企业多是来自民营自主汽车制造商,无论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都出现了这个状况,在盈利能力上面都要优于多数国有自主汽车制造商,但是这些并不绝对,部分民营自主汽车制造商表现的更差,部分国有汽车制造商表现还不错,所以,使用良性和非良性来却分更具有说服力。

事实上,从当下发展的情况来看,国有汽车制造商因为掌握了部分合资汽车资源,无论是政策资源、还是利润上都是非常雄厚的,但是包括来自央企、国有的几家汽车制造商来看,表现并不佳,即便今年乘用车大幅度增长的时候,也没有很好的表现,甚至某央企旗下的自主汽车制造商亏损了数亿,你愿意把更多的资源以这样的方式去进行举国之力打造吗?

我们简单地认为一加一就应该等于二,就应该比一大,这个时候是未必的,资源能否合理进行利用,能否充分发掘到市场的需求,这些是自主汽车关键,钱能够解决的事情,不是自主汽车的关键,如果这个问题是关键的话,中国自主汽车早就解决了。

同样,我们反过来看,此前政府主导的全国范围内的兼并重组情况,更是弊病重重,这些问题不是个例,包括长安昌河的纠结等情况,只是在兼并的时候想当然了,然后那么优秀的微车制造商,在微车大幅度增长的时候沦落到如此的境地,我们真的应该反思下,而不是一味地走老路了。

销量下跌,但自主汽车逐步成熟的过程。

一个汽车制造商和普通企业没什么区别,这个汽车制造商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不是这个企业出售了多少辆汽车,而是出售这些汽车的时候,自己是否有所盈利,并且在盈利的过程中公司是否进入一种良性循环,这是问题的关键。

从这个角度来看,此前,几家自主汽车制造商的运营情况倒是比较危险,而当下确实有所改善的,比如吉利汽车奇瑞汽车先后的回归到一个品牌战略,这种聚焦的情况,让我们更多地去开始认识到自主汽车正在将努力的方向从面子转移到产品力本身上,销量多少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是产品力以及产品力带来的盈利才是根本,目前,至少已经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了,这些才是根本,当奇瑞尹同耀宣布奇瑞终于赚钱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为其高兴。

合资下探以及自主上升过程困难等原因致使自主汽车份额进一步下滑,这是不可否认的情况,这也是自主汽车面临的主要危机,来自合资汽车部分进一步挤压,前几日已经有合资汽车将价格锁定在四万以内了,在这样的时候,我们更不能去唱衰自主汽车,而是应该去从技术细节上,对于二者是否有差别甚至自主汽车优势发现出来。

大家都喜欢谈技术层面,你认为一辆三万多元的合资汽车比自主汽车能够高出很多,这是不可能的,可能大家都是采用的同一个供应商,甚至自主汽车选择的供应商更好一些也说不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自主汽车的成熟以及在成长过程中的努力与实效,最近多款自主汽车制造商的车型,用市场销售数据,也表明了即便自主汽车在合资下压的时候,提升品质与价格也能获得不错的表现。

版权授予搜狐汽车,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须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丁博士汽车杂谈)
(责任编辑:黄远萍)
  •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搜狐汽车 | 新车 | 导购 | 试驾 | 行情 | 车型大全 | 产品库 | 经销商 | 二手车 | 车型对比 | 汽车广播 | 手机客户端 | 汽车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