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评论 > 汽车评论 > 产业评论

产能过剩市场饱和后 自主品牌将垮掉一半

2014年12月18日09:56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综合报道

  不久前闭幕的第十二届广州车展爆发的新车上市潮、产能竞争热、研发技术流、摩肩接踵的看车团,演绎着中国汽车市场的空前繁荣。浮华过后总有寂寞,车展给人震撼的同时,也引发业界对自主品牌难题的思考:与市场、产品、研发、生产和竞争火热不同的是,自主品牌市场走低,隐忧凸显。

  尽管近年自主品牌自强不息做出种种艰苦努力,尽管自主品牌企业建立了庞大的研发机构、研发团队,大量技术投入换来产品外观和内在品质的巨大变化,但国外品牌凭借合资平台和上百年技术积淀,产品力和品牌力双双爆发势不可挡,让自主品牌的市场争夺进入了天然的困境。

  据国际权威机构调查,近年是国内自主品牌汽车质量与合资品牌差距最小的时期。但自主品牌产品质量与合资产品追平,尚需6-8年时间。这意味着,即便赶上合资产品质量,但自主品牌产品也不能完全被消费者认可和购买。

  而这未来6-8年的市场是什么状态呢?自主品牌将遭遇三道坎。

  一是产能过剩市场饱和。合资产品潜力释放完毕,市场消费能力释放殆尽,国外品牌竞争力成强弩之末,自主品牌认同度滞后的局面获得改变,品质性能 和品牌美誉度提升,消费者愿意购买自主品牌。但是,超过50%的城市汽车消费能量已趋于饱和。自主品牌将陷入有车无市、有价难沽、有产品美誉度和认同度却 没有可消化的产能,没有可释放的消费空间的窘境。

  市场饱和之后的另一隐忧是产能无法消解。自主品牌直到现在,还紧紧咬住合资品牌,产能还在扩大,尤其是SU V产能迅速膨胀。10月份纳入中汽协销量统计的自主品牌SU V就达61个。5-8年大部分市场呈现饱和状态之后,产能危机作为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给各汽车企业带来冲击,降价拼杀不可避免,自主品牌危机首当其 冲。

  二是换车高峰,客户移情别恋。不管现在还是五年八年之后,中国消费者在换车高潮期,已经购买自主品牌车型的消费者,换车选择时会移情别恋,这部 分消费者追求更好的产品体验消费升级;最近几年自主品牌中高端车型虽获得初步成果,个别中高端车型上市销量还不错,但更多中高端车型刚刚发布正准备上市, 这些车型品质性能还没有一款能与合资产品相提并论,需要更长时间获得消费者认可,很可能和换车高峰擦肩而过。无论中小车型还是中高端车型,品牌认可度已经 成为自主品牌进一步拓展的最大瓶颈。

  三是集中度低、力量分散,很难避免恶性竞争。中国汽车品牌数量多,企业多,研发生产力量分散,抗风险能力不强。一旦合资产品为消化产能通过压低 价格拼抢市场,自主品牌必将步入相互压价近亲拼杀的内耗。集中度不高,生产线堆积,技术设备资金资源布局分散,结构不合理,重复浪费,难以集中研发力量和 人才设备资源进行突破性攻关研发。

  市场收窄、冲高受阻、产能过剩三大因素相互作用,将加剧自主品牌的危机。而最危急时刻很可能出现在五六年之后。

  未来一些中小企业被淘汰或被迫自寻出路,客观上预计将形成新的汽车产业结构调整高潮。有中国自主企业家“未来中国自主品牌企业将垮掉一半”的预 言,绝非故作惊人之笔。本届广州车展上,一些有识之士危机感责任感更强,有企业家甚至直言,未来自主品牌垮掉一半还多。更有业内人士宣称,自主品牌企业留 有三五家足矣。话虽然狠,但说明汽车产业集中度的调整,将是大势所趋。产业淘汰大戏,即将上演。

  最近,李克强总理视察吉利汽车集团时首提“民族品牌”,并寄予厚望。这是一个积极信号,但这也预示着,只有破釜沉舟、壮士断腕,中国民族汽车工 业才能杀出合资围剿的重重包围圈,逐渐走向强盛。为此,应支持保护具有生命力的企业;让有名无实、行将就木的少数汽车企业寿终正寝,以换来整个行业的健康 生存。

  当然,具有实力的企业已经开始蓄势待发,健康企业成长壮大的能量也在释放。危机下的联合已经成为积极行动。广汽吉奥广汽中兴,已经开展了 很好的合作。自主品牌未来的机会和希望可能就在联合重组,在高端强势产品的出现,在新能源产品的快速普及推广。国家也应通过政策助力推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不久前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征求意见的修订稿中,备受关注的“汽车整车”仍被明确列入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保持“中方股比不低于50%”的政策“红线”是必要的。今后,更应谨慎对待合资。只有危机初度、大动作之后,自主品牌的健康才未来可期。

(责任编辑:齐林)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搜狐汽车 | 新车 | 导购 | 试驾 | 行情 | 车型大全 | 产品库 | 经销商 | 二手车 | 车型对比 | 汽车广播 | 手机客户端 | 汽车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