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斯柯达,圈内人士也许都知道,这是捷克生产的车型。上个世纪80年代初斯柯达曾作为易货贸易进口了一批两厢式轿车到中国,与菲亚特126P、拉达、波罗乃滋齐名,也俗称“东欧汽车”,给人的印象是“外形硬朗,工艺粗糙”。
到90年代末,斯柯达被德国大众收购之后,技术得到了改进,尤其是车身造型和产品质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产品屡屡在国际车坛上获奖,如此次参加上海车展的法比亚·康比和法比亚·蛟龙两款轿车去年获得了世界最高奖“金方向盘”奖,并连续三年在英国、波兰、丹麦、克罗地亚、澳大利亚等国获得了“年度车型”。从去年开始,斯柯达正式在深圳、北京和上海开设了专卖店。但是,在业内人士和消费者印象里,斯柯达还是“东欧产品”,是与“傻大粗黑”(包括商用车在内)联系在一起,年轻人对这些产品根本没有印象。
相对于欧宝、丰田、大众和福特品牌来说,斯柯达在中国的认知度还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产品形象。作为“卷土重来”的进口车,显然斯柯达的宣传力度不够,缺少有影响的推介活动,尚未清除人们对旧产品的记忆,在这方面绅宝的例子就是佐证。同样的瑞典名牌,在中国就不如VOLVO,几度进来,又几度返回,连经销商都没有了信心。原因是除了品牌没打响之外,关键是没有完备的售后服务体系。
“我们先在中国建立维修站,再扩大销量。”斯柯达中国地区代表鲁道夫·菲亚拉不无苦恼地说,“我们才刚刚开始,在品牌宣传上力度不够,缺少对中国市场的了解。”但他认为,斯柯达在同类进口车中是最好的,尽管价格有点贵,但物超所值。不过,问题是,现在消费者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光吆喝又有什么用?但鲁道夫忽视了斯柯达曾在中国产生过的“心理市场”,也许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鲁道夫对自己的“俊男靓女”(法比亚、欧雅车)没人理睬感到有一点失望。经销商也觉得前景暗淡,尤其是价格偏高,又无售后体系,成了信心的瓶颈。
从市场定位来看,斯柯达是面向大众化的品牌,有百年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可谓老牌子了。如果按原有的卖车概念(大贸进口批发的思路)显然要碰壁;若按现在的“营销”概念(4位一体)势必要高投入才行,况且汽车知名品牌早就“跑马圈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了。
看来斯柯达要在中国立足,要过三道关。首先要消解过去的留给人们的心理印象,要像奥迪A6那样花力气扭转官车的形象成为成功人士的品牌;其次,要寻找到中国市场的诉求点,才能找准方向;再是,销售网络和服务支撑要跟进,这样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
版权声明:搜狐汽车评论之颜光明“斯柯达轿车为何这么尴尬”以及其他专栏作者文章,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转载者,一经发现,必将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