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集团化与自主品牌 新政策将重构版图 |
 |
 |
2003年08月12日08:28 来源:南方日报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南方网讯 2005年1月1日,中国汽车进口关税降至25%,零部件税率降至10%,进出口配额取消。2005年这场风暴对中国的汽车市场冲击到底有多大?现在还无法结论。但中国汽车业在未来几年内重新划分市场格局,已是不争的现实。政府当然不愿看到出现像家电那样竞争惨烈的景象,在即将出台的《中国汽车产业政策》里,明确鼓励汽车企业大集团化、鼓励自主品牌,这将重构中国汽车版图。
入世后,国内汽车价格战的确刺激了消费需求,也许这种热度还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与3大汽车集团相抗衡的,各省也在组织自己的汽车产业,现在已经出现了安徽、江西、福建、广东等汽车板块,另外家电等其它产业也在向汽车行业进发,一时间中国汽车业十分热闹,120家整车生产厂,800多家组装厂,到2002年全国整车产量达到325万辆,其中轿车24家生产厂到2002年才109万台,而且自主品牌的不到20%。在中国汽车工业50年后的今天,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数据。
谁是真正的中国汽车?是一汽、二汽、上汽?在这3大集团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福特、通用、大众、日产、丰田、奔驰的身影,而在这些强大的巨人的脚下,我们才发现吉利、奇瑞、夏利、中华这些弱小的身板。吉利的战略图已经规划到2015年,奇瑞在不经意中已将工厂建到了伊朗,他们可以算作中国汽车行业的“另类”或者“黑马”,但相比之下,他们的自主知识产权还是“婴儿期”,还需要呵护,在新的产业政策下,市场竞争的准则能否公开、公平、公正?这是吉利奇瑞们的内心悬念。
中国汽车的自主品牌十分脆弱。中国市场已过早迎来国际化,中国市场的竞争也过早进入国际竞争,吉利、奇瑞这些在政策的夹缝中高举民族品牌的另类厂商,留给他们准备的时间已经不多。
120家汽车厂显然不是一个合理的格局,这个状态不会太久。1981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美国达到1000万辆,在越过1300万后,日本的汽车工业迅速滑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短短的10年内,由11家世界一流的公司转眼变成了两家。
追溯韩国汽车工业发展史,我们会发现,韩国汽车工业就是从模仿开始的,短短的30年他们是从蹒跚学步中,逐步塑造出世界一流的汽车工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北京吉普与美国汽车公司拉开中国汽车产业合资的序幕,随后6大巨头(福特、通用、丰田、日产、大众、奔驰)与3大公司(本田、宝马、PSA)全部开进中国,如果说当初在技术的选择中,我们还没有话语权的话,那么经过20年的历炼后,我们似乎还在重复着老路。日产与东风的合资,只是寻求一种活路而已,在别人的车上贴上自己的名字。这样的生存我们还能持续多久?面对20年的合资之路,吉利奇瑞们更看清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他们不回避合资,但重蹈复辙他们是不会做的,在外来的资金与技术面前,他们更相中后者。
“中国汽车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面对此种评论,李书福们并不服气。奇瑞与吉利在模仿中踏上了最初的设计之路,尽管他们还背负着抄袭的骂名和侵权的官司,但毕竟已经上路。
2007年预计中国的汽车产量也将达到1000万台,中国的汽车业能否在有限的时间里杀出一条血路?能否真正树立起自己的品牌?
吉利“路线”作者:风焰 新闻来源:财经界 |
|
 |
|
|
 |
 |
快讯: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已被捕 伊抵抗力量疯狂报复美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