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丰田联手 真正的强强联合与双赢决策 |
 |
 |
2002年09月04日09:54 作者:光军
来源:解放日报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一汽、丰田的携手合作,是丰田公司进入中国后在战略合作道路上寻求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一汽在快速融入全球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进程中迈出的可喜一步。 一个是中国第一,一个是日本第一,一汽、丰田携手合作不仅如张富士夫所说,是“真正的强强联合”,而且也是一次真正获得“双赢”的决策。 竺延风说,一汽与丰田合作“是从战略考虑的”,这个“战略”就是一汽将汽车产销量由现在的四五十万辆增加到100万辆,巩固一汽“中国第一”的地位,而借助日本第一的丰田公司,实现这个目标就有了坚实的支撑。对于丰田公司来说,这也是它实现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砝码”。张富士夫在8月28日与一汽签署合作协议后说,丰田的全球战略,是把全球分成四大块:美国市场、亚洲市场、欧洲市场和日本本土市场。中国在亚洲市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优先发展在中国的事业已成为丰田公司的主要工作之一,而在中国的目标就是占领中国10%的市场份额。在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几大巨头已牢牢占据了市场有利地位之际,实现这个目标就非找到强有力的合作伙伴不可;现在找到了,这就是一汽集团。 一汽、丰田签署的合作协议细节,至今尚未完全透露,但从已经获知的协议粗略框架看,这一“强强联合”与以往中外合作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是这次合作着眼于全系列产品,而不是单一的轿车产品。以往中外合作生产汽车,都以轿车为主体,且一开始都是单一品种,定位也比较明确,如别克是中高档轿车,桑塔纳是中级轿车,奥拓是微型轿车等等。而一汽、丰田合作生产的产品,将包括中高档轿车、微型车、中高档越野车等几个领域,覆盖面之广可以说前所未有。二是合作的地域跨越天津、长春、成都三个城市,由多个城市跨地区组合成一个有机、紧密的汽车产业基地,这也是过去所没有的。三是这次合作不像许多中外合资企业,都是重砌炉灶,在一张白纸上画图,而是充分利用长春一汽、天津汽车和成都四川丰田原有的人力物力和资产存量,经过整合重组和扩充而成。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汽、丰田合作将生产高档轿车“皇冠”。尽管丰田公司中国事务所总代表服部悦雄说,丰田皇冠落户天津的事目前还没有最后确定,但他也承认,丰田会考虑在中国生产高级轿车。据北京媒体报道披露,就在丰田与一汽进行合作谈判时,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最靠海的一角,已经竖起一块令人感兴趣的牌子,上面写着“丰田汽车———TOYOTA”的字样。这块地粗略估计总面积有100万平方米,显而易见,这里将成为丰田一直秘而不宣的工厂的具体位置。甚至北京媒体已打听到,丰田计划在天津建立的生产基地将达到年产50万辆规模,今年年内开工,2004年底至2005年初开始投产,车型估计为“皇冠”或美国市场上畅销的“佳美”。如果这一设想成为现实,一汽就将成为中国汽车业唯一一家手握两个高档轿车品牌———“奥迪”、“皇冠”的制造商。 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也不回避这件事。当有记者问及“一汽已经有一个比较成熟的合作伙伴———德国大众,现在又与丰田全面合作,在产品布局等方面会不会与原有体系发生冲突”时,竺延风回答说,中国市场的潜力很大,增长迅速,不同类别的产品均有进一步细分的市场,短期内不太可能发生冲突。从长远看,一汽不能因为生产了奥迪A6,就不能再与别人合作生产其它高档轿车,一汽不生产,还有宝马等对手生产。这无疑表明,一汽对与丰田合作生产高档轿车已完全下定决心了。 毫无疑问,一汽、丰田的合作是丰田公司进入中国后,在战略合作道路上寻求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一汽在快速融入全球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化分工进程中迈出的可喜一步。如果放开视野看,中日两大巨头合作更大的意义还不在于他们自身的发展,而是改变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现有布局,为中国汽车业增添了新元素、新血液,也将使汽车业的竞争加剧。有竞争才有发展,而有序而充分的竞争,必将使中国汽车工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与此同时,这次合作将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多符合用户要求的新产品,也会给零部件产业带来良好的发展空间。因此,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也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车坛所关注的一件大事。 相关链接 日本汽车:在中国车界“攀高枝” 在市场逐渐放开的情况下,跨国公司纷纷寻找新的目标———这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业合资合作过程中的新现象。 在跨国公司的视野内,一汽、东风、上汽一直是他们希望“猎取”的主要目标。在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重点扶持“三大集团”后,跨国公司更是将他们视作首选。在“三大集团”中,上汽已有两家主流轿车合资企业,不大可能成为他们寻找的新目标,这样,一汽和东风也就成了“香饽饽”。 在这方面,日本汽车企业“攀高枝”的倾向尤其明显。 丰田在上世纪80年代对中国想借助外力发展轿车工业的呼声患得患失,后来见大众在中国“淘金”又怕失去了机会,结果费尽周折才拿下了天津项目。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为此评论道:“天津汽车工业总公司远称不上是丰田的最佳合作伙伴,但是考虑到丰田公司与大发公司的相互控股以及没有什么替代选择,丰田公司已经下定决心坚持下去。”丰田当时想“坚持下去”,是因为没有合适的机会。现在,机会来了,通过鼓动“天一重组”,丰田终于“攀”上了一汽。 与丰田一样,本田则借助东风本田发动机公司的关系,与东风拉上了关系。7月份,当其与东风、广汽合资成立轿车“出口基地”时,就有记者谨慎猜测,本田此举用意之一,是为了与东风挂上钩。其实,这样的猜测完全可以更大胆些。因为据外电报道,本田早在打算与东风合资生产发动机时,就“毫不掩饰它把东风公司看作其亚洲家用轿车计划的潜在合作者”。 与此同时,借助海南马自达的关系,马自达与一汽加强了接触,并将在一汽轿车公司生产马自达6。现在,人们进一步关心的是,此番合作之后还会不会有一个“下一步”?福特拥有马自达33.3%的股份,作为世界汽车业的第二号“大腕”,它会不会借助马自达在中国寻找“新的合作机会”?这些还得“走着瞧”。马自达前CEO马克·菲尔滋就曾表示,福特和马自达为加强合作而作出的重要规划中,包括扩大双方在亚洲地区的合作。而新任CEO刘易斯·布斯又是从福特“空降”过来。这些,都加大了福特与一汽携手的可能性。 从这些变动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就是中国汽车业合资合作的档次正在逐步升级,资源配置开始向优势企业转移。 俊松 新闻人物 张富士夫:童年曾生活在北京 8月29日,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社长张富士夫签定双方合作协议,意味着中日两大汽车巨头正式喜结良缘。名字屡见报端、但身世鲜为人知的丰田社长张富士夫,作为新闻人物引起了人们的格外关注。 据了解,1999年6月,62岁的张富士夫成为丰田汽车公司20世纪最后一位社长,也是该公司第一位中国姓氏的社长。 张富士夫的中国姓氏引起了许多人的猜测,他自己承认,他的祖先可能来自中国大陆。据说,他的原籍日本九州佐贺县,当地的“有田烧”瓷器最有名气,许多东西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张富士夫4岁到7岁的童年生活曾经在北京度过,因为他父亲是技术人员,曾在中国参加铁路建设。现在他还对当年北京东单附近有印象。两年前他来北京时寻访故地,回国后把照片拿给母亲看,母亲一眼就认出了当年生活过的地方。 1960年,从东京大学毕业的张富士夫进了丰田汽车公司,先做公司内“记者兼编辑”,编丰田内部刊物,3年后被调至管材课,从事收购工厂建设用地工作。又是3年后,他被调至生产管理部,负责在集团内推广“丰田生产方式”。这个工作他一直干了15年,直到集团的各子公司和相关公司都建立起“丰田生产方式”。在此期间,他熟悉了丰田汽车经营管理的精髓,为日后走上管理岗位奠定了基础。 张富士夫从1985年开始从事开拓美国市场的工作,1988年升任丰田汽车美国公司总经理。他把自己精通的丰田生产方式结合美国国情来运用,使丰田汽车在美国市场所占的份额达到9%,居美国3大汽车厂家之后的第4位。 |
|
 |
|
|
 |
 |
快讯: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已被捕 伊抵抗力量疯狂报复美军! |
 |
|
 |
 |
|
|
 |
-- 给编辑写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