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难蕴藏巨大商机 停车经济呼之欲出 |
 |
 |
2003年10月11日06:41 作者:吕福明
来源:经济日报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当前,随着城市居民购车欲望的不断提升,城市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停车难问题愈加突出。但有关专家指出,“停车难”现象同样蕴藏着巨大商机,如果条件合适,一个富有活力的“停车经济”将随之产生。
有关专家预测,随着我国私人汽车的迅猛发展,在未来几年内即将催生蕴藏巨大市场和商机的“停车经济”。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停车产业已成为年产值数十亿美元的大产业。在香港,一个停车位的售价比一辆高级轿车还要贵,如汇景花园的一个停车位售价高达60万港元;美国的停车产业每年大约收益260亿美元,提供约100万个就业机会。
由于看好“停车经济”所蕴藏的市场商机,国内一些商家已开始抢滩。目前,国内有关停车场技术与设备的研究与产业开发已初露端倪,上海、天津、重庆、南京等地均已建立多座立体停车库,济南等城市也在酝酿有关立体停车库的建设。
普通停车场成为“鸡肋”
青岛市最近出台有关规定,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或利用空闲场地开办公共停车场,谁投资谁受益。然而,据青岛市停车管理办公室主任韩健介绍,至今只有30多家单位或个人申请,其中还有很多是出于无奈,像小区居民需要停车泊位,物业公司不得不申请。
为什么新政策没有太多人响应?韩健说,一是当初青岛市为日后停车场的修建预留空间太少,许多地方地面之上已无空间再建停车场。二是修建停车场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而停车场收费价格低,造成人们不愿投资建设。据了解,青岛市目前停车场收费标准是每辆车一天1.5元,投资者建设一个停车场,每年的投入和收益能达到平衡就算不错。许多停车场由于资金不足,装修、照明、通风等配套设施相对落后。
立体停车库受资金限制
有关专家指出,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将是未来几年内停车设备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商家投资的重点。然而,巨大的投入与技术的不完善往往使一些立体停车库止步于规划图纸。
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的一般优点是,占地面积约为平面停车场的1/2—1/25,空间利用率大大提高;每个车位投资约3万—12万元;存取快捷,一般一次存取车时间不超过120秒。
在有限的土地上建设立体停车库,成为许多大城市解决这一难题的首选之举。但由于考虑到投资巨大及对市容的影响,一些楼宇式的立体停车库的建设仍进展缓慢。
停车经济呼唤政策启动
面对“钱”景可观的停车市场,投资者“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然而,在目前国内城市,一方面是利润尚显微薄的普通停车场收益,把众多投资者挡在了停车市场的边缘;另一方面大型立体车库的高投入也令投资者望而却步。专家认为,停车经济真正变为现实,仍需政府的政策启动。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同昌认为,政府首先应出台一些鼓励性政策,引导企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停车场。一方面,政府可以对一些停车场地的经营权进行拍卖,另一方面一些闲置的空地、无法开工的工地、破产企业的厂地都可以改为临时收费停车场,以缓解市中心的停车压力。
其次,还要加强科学研究为城市交通破题。今年8月初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突破200万辆。而此前有关人士曾预言,当北京机动车达到这个数时交通将彻底瘫痪。但北京靠市政道路的飞速发展及交管部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解决了这一问题。
关于停车费问题,北京交通管理学院教授张柱庭认为,停车收费的性质属于经营性收费,政府不能想提高就提高。有3个方案可供政府参考。其一,对垄断经营性质的场所而言,政府应对其收费标准进行管制。所谓垄断性质的停车场所是指火车站、机场等,其停车收费价格由政府进行管制。其二,禁止交通管制部门开办或指定经营停车场,这也是《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内容。其三,政府对收费价格进行市场调节。政府通过提高停车费来控制、调节市场流量的做法是可行的,但这种提高必须按照市场规律来办。 |
|
 |
|
|
 |
 |
快讯: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已被捕 伊抵抗力量疯狂报复美军! |
 |
|
 |
 |
|
|
 |
-- 给编辑写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