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创新——轿车企业的出路 | 即将入世,在“计划内”的襁褓中成长了40多年中国汽车工业,特别是轿车工业,依然是一只雏鹰,一旦放飞,就要和门前的老鹞巨骛展开搏击。如何使“雏鹰”迅速壮大,几年来,各方“郎中”开了不少“方剂”。或曰模式,或曰路子。但不论怎样,形不成开发能力,不能算是好路子。现在最主要的是紧贴市场加速改革,不断创新,只有这样,中国轿车工业才能在轿车进入家庭的进程中,担纲主导者和领航者。
不可否认,由于涉及面很大、程度很深,我国轿车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还不够快。行政干预多,机制不够活,运行效率低,市场反应慢,企业负担重,资源潜力不能尽情释放。市场经济的法规尚不健全,地方保护主义比比皆是,统一大市场难以形成。我们常在媒体上见到:某项技改被政府立项,竣工后还得获政府部门鉴定;买本地产车可享受某种优惠;加上购车价外费用杂而多等等外部制约,确实使企业受到很多限制,难以自主更新。但应当承认,近几年来每一位企业家都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大环境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政府正在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然而,外因毕竟代替不了内因。政策创新包办不了企业创新。企业内部的不断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不断创新,首先是体制创新,实现资本在政府和法律监督下的自由流动。唯其如此,中国轿车工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才能真正启动,汽车工业才能步入良性竞争的轨道。中国轿车企业应当走股份制的道路,突破单一股份的格局,大胆吸纳行业内外、区内区外、国内国外以及不同所有制的资本,鼓励企业内部职工持股和企业间交叉持股,真正将投资者纳入企业管理层,使全体员工至少是管理层真正直接地成为企业的主人。否则,企业仍然摆脱不了“行政末稍”的角色,企业的命运难以和管理者及职工的个人命运直接地拴在一起。春兰集团近来将15亿元的资产转为职工持股,就是这一道理。
其次是内部管理机制创新。这涉及到用工制度、收入分配和生产技术两个方面。由于所有制的不同,国有企业在用工制度和收入分配方面,社会化市场化的程度远不如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纵然个别企业有所突破,程度也有限,其特征依然是大锅饭。不承认人的劳动有质的差别,不能真正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正是企业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创新意识不强的症结所在。企业生产技术创新成果的多少和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工和分配制度,大锅饭的另一特征是职工在企业内部形成闭环流动.难以与社会流动对接,企业无法及时更新“血液”,限制了企业生产力的发展。
如果说经济体制是宏观的话,管理机制就是中观,技术创新和销售创新就是微观。这三“观”如同环境、树根与枝叶相互有着依存关系。时下,市场不振,产能严重放空,不排除产品不对路、技术水平低和销售不利的因素。但企业家应当尽快把自己的着力点,由重视公务车市场转向家庭用车,由重投入转向重效益,由重生产转向重开发,由重“卖”转向重服务,由单一品种转向多品种、高技术高质量。说到底,官味少一点,商味重一点,跑市场多一点,跑政府少一点,离市场越近越好,离用户越近越好。谁的车销得多,谁就有荣誉,市场就赏识谁。
汽车工业虽被称为传统产业,甚至有人视之为“夕阳产业”,但由于它能不断及时地吸纳先进科技和优秀的管理经验,将依然风韵不减,青春犹在。通用、福犄、戴一克、丰田等汽车巨头,现都将企业和产品一步步维系在电子信息网络上,就证明汽车工业将与知识经济时代一起奋飞。十五届五中全会对“十五”的《建议》提出,以信息化改造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这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有把轿车工业推升到这个档次,中国轿车才能走向世界市场。而这一目标,只有在把握市场、适应市场和做大市场中才能实现,可以说市场是企业不断创新的动力之源,因此,我国轿车企业应该首先并永远做好“市场”这篇大文章。 国研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