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来自海外的关注——汽配展系列报道之七 |
今天是2000年上海国际汽配展的第二天,下午,我们的记者采访了知名英文媒体《中国汽车要闻》的主编兼出版人,刑文军博士。
刑先生是一位风趣,热情,知识渊博的学者。平易近人的他与记者谈笑风生,当记者提及他的优秀成果《中国汽车要闻》时,刑先生感慨创业的艰辛,也表示了成功的满足,讲起了他的一些经历。刑先生祖籍山东,在北京长大。67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在78年恢复高考制度后,他研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学硕士学位,随后留学美国攻读了历史学博士学位。1994年11月,李岚清副总理带着中国汽车工业访问团参加芝加哥汽车工业研讨会时,给刑先生带来了宣传中国汽车业的契机,刑先生便开始了他的《中国汽车要闻》。
谈到《中国汽车要闻》,刑先生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的确,《中国汽车要闻》是一闻名海内外的地道的汽车英文媒体,它的专业性,文化性,深层次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是无可非议的。它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家私人创办的汽车英文媒体,在美国注册,向全世界发行中国汽车要闻,为对中国汽车业感兴趣的所有外商提供了了解中国汽车市场的渠道,不受国家政策的限制,也不是由汽车企业来定位的。《中国汽车要闻》创刊至今已近6个年头,目前的业务范围为:第一,出版物,有月刊,年度报告,企业名录,国家政策法规刊物,和汽车工业市场信息;第二,每年召开一次国际汽车工业研讨会,邀请国内外几十家汽车业巨头的老总发言;第三,在总结现有中国汽车信息的基础上做咨询服务。今年6月,《中国汽车要闻》就在北京举办了国际汽车高峰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环球一体化,中国汽车工业与WTO,并对入世后中国汽车工业的前途,挑战和机遇进行了交流与切磋。
《中国汽车要闻》的规模比较小,在美国总部只有三位编辑,在中国也只有三位工作人员。目前,信息来源主要是国内外各大出版物,网络信息等;深层次的信息是与政府和企业界的直接联系,进行专访;还有就是通过国际会议与客户之间交流,采取会员制进行信息交换,在征得会员同意后发表。这种广泛收集专业信息的方法是很值得我们国内汽车新闻媒体借鉴与学习的。
当我们问起《中国汽车要闻》在同行中的优势时,刑先生表示《中国汽车要闻》的生存完全依靠市场和政府的支持,当然,它的优势还在于,《中国汽车要闻》追求的不仅仅是时效性,关键在于它的深度和生存价值,它不但对汽车新闻进行系统的报道,分析,还进行了一些深层次地挖掘,比如性质,影响,和发展。尤其是在现阶段,中国加入WTO已指日可待,显然,21世纪的中国汽车市场存在着巨大潜力,许多外商也是虎视眈眈,时刻关注中国汽车业的近况,都希望以最迅速的动作占领部分中国汽车市场。《中国汽车要闻》的全英文报道,正是让外商洞察中国汽车市场的捷径。
最后,当我们问及是否了解“中国汽车网”时,他说,当然,“中国汽车网”是国内一家比较专业的汽车网站,也是《中国汽车要闻》的国内信息主要来源之一,从“中国汽车网”开办至今,他一直十分关注,特别是对最近“中国汽车网”推出的英文版,刑先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并希望以后能够与中国汽车网在英文信息方面多多合作。
采访结束了,但我们却看到了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已引起世界汽车业巨头的广大关注,面对新世纪,面对WTO,国内的汽车企业该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希望不是等到外商的“大举入侵”后而“望车兴叹”。 中国汽车网 |
相关文章 |
第三届上海国际汽配展今开幕——汽配展系列报道之一(2000-12-01 17:31) |
面对WTO,我们不怕竞争——汽配展系列报道之二(2000-12-01 17:31) |
不断挑战自我——汽配展系列报道之三(2000-12-01 17:31) |
居安思危,积极进取——汽配展系列报道之六(2000-12-01 17: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