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搜索 - BBS - 搜狗 
搜狐首页 >> 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搜狐汽车评论 >> 搜狐点评

贾新光钟师沈小雨:对话--通用整合品牌

AUTO.SOHU.COM  2005年04月15日09:45  搜狐汽车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热点排行】【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2005年4月12日下午)

  贾新光中国汽车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

  钟 师《汽车与配件》杂志副主编

  沈小雨《财经时报》记者

  沈小雨:现在关于通用在中国发展的情况,势头还是很猛。但是在品牌的整合方面就引起了一些人的议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为公平起见,我把不同的看法说一下。一种意见认为,通用是在中国玩品牌游戏,而且细数哪些汽车产品的品牌属于通用别克品牌或者通用如雪佛兰等,却是韩国或其他国家研发的产品挂上通用旗下品牌就再中国市场出售,有人认为真正属于美国血统的很少,挂羊头卖狗肉,。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全球化的情况下,把某国研发的产品经过本土化改造,挂上自己实际拥有的品牌,是国际通行的办法。有人则认为既是韩国研发的产品,到哪都是韩国的,不能因为通用把大宇收购就改变韩国品牌的内涵。我个人觉得,这里有情理和法理的问题。

  不管怎么样,要分清楚一个是情理,一个是法理。从情理上讲,通用把韩国大宇买下来了,把欧洲的车拿到中国来,好象不是真正美国血统却用了美国的品牌有点“忽悠”人的感觉。但从法理上讲,人家买了你的全部产品,包括研发的所有知识产权,这个产品的归属就是通用的。至于通用从全球战略考虑,给这款车用什么品牌,是人家自己的事。我想请你们二位在这个问题上谈一谈看法。

  钟师:我们目前汽车消费还是处在初级阶段,用户对品牌的识别等情况不是很了解,既然故事已经开场,我们索性就把题点破,把这个事情原原本本就让消费者了解一些(不管纵向还是横向)。如果我们换位思考站在上海通用企业的角度,它卖一个产品肯定需要有一个商标或者品牌作为市场符号,否则它靠什么跟消费者沟通?不能靠A号、B号、C号,或者1号车、2号车跟消费者沟通,买鞋也不能光讲尺码,也要讲究牌子。国防产品可能会因保密而编号,但消费类产品是要通过文化元素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企业势必要做一些品牌战略的决策。通用伞下的品牌在美国有很多,为什么到中国先期只选择一个别克呢?

  刚开始通用就采用多品牌渗透反而会作茧自缚,因为当时中国消费者对通用品牌的认知度不是很大,多路陌生品牌一起挤进来之后,消费者势必要困惑,这就使得很难跟消费者进行比较顺畅的沟通。所以一开始它用别克的品牌做主渠道沟通,从操作层面上来说也是对的。我们记得3年前赛欧出来的时候,当时印上了一个别克品牌,当时也引起了一阵业内非议。其实别克在美国从来没有小于2.4L的,美国的标配应该是3.0L,2.0L以下的车在美国就算是微型车了。如果当时用其他品牌问题就更大,一个别克品牌还没被市场消化,再弄一个新的来肯定梗塞。但赛欧小车套用别克品牌试下来的效果还不错,

  我们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或者按结果推导来看,既然市场投放效果好,有经济效益,目的就达到了,这就达到了当初品牌合一策略的初衷了。当然许多业内人士对此还是不以为然,可能认为通用也太实用主义了。大家都知道像赛欧这种车只是抛砖引玉,在通用产品链中是最低层次的产品,况且也不是直接从德国版欧宝原封不动的同步过来,至少在通用巴西厂度过数年后再移植到中国,非得要追溯血统的话,这血统就比较混乱了。实际上既然要把赛欧带到中国来,有必要从头说什么渊源家史吗?消费者图的是质量、价格、款式,服务等,管他从那里来,简单统一到别克的大旗下,消费者自觉接受就行了,这也无可厚非。通用调动它全球所有的资源也是通用大家族关起门来的事情,外部人有必要分清它是亲生、过继、领养、大房或二房养的,只要经济效益好,达到目的就可以了。

  贾新光:应该说这些品牌的所有权都是通用,不是它的品牌它也不可能使用,品牌使用是它自己的权利,这是一个企业搞经营应该有的资源。去年开始通用进行了一次全球性的品牌调整,这种品牌调整是一种战略性调整,它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最基础的一层就是雪弗兰,在美国是定义为基本(入门级)的。挂雪弗兰牌子卖了600多万辆,可以说量非常的大。雪弗兰在美国不是小玩意,都是大玩意,但也是入门级的,因为在美国来讲它比较便宜。

  中档以别克为代表,包括欧宝、萨柏,高档就是凯迪拉克。他们也进行了调整,赛欧原来是挂别克,现在挂雪弗兰。雪弗兰品牌近期也引入到中国来,将来雪弗兰品牌,现在来看赛欧等这样的低端小型车,应该叫入门级。现在的别克就是往中高档发展,别克现在也形成了三个,一个是凯悦、一个是君威、一个是荣御。

  凯悦又是两厢、三厢的,这个层次也非常丰富了。现在凯迪拉克它可能在中国卖不了几辆,但它要把它的品牌形象宣传出去,这是代表性、旗舰性的,对它提升整个形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所以它做了这个调整。通用一开始进来是拿别克进来,它在很短的时间里别克的品牌做到家喻户晓,宣传的很成功,所以它就在营销上有一个品牌扩展又加了一个小别克的概念,小别克也很成功,所以赛欧就叫小别克。现在看来市场的情况变化,一个是重新战略定位,一个是市场细分更细致,因为这样所以它又重新调整,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

  实际上在国外一种车在不同的地区挂不同的牌子销售,这是常见的。所以霍顿(音)现在到中国叫荣御,这不存在什么欺骗。货都是一样的货,只是挂的牌子不同而已。如果霍顿挂凯迪拉克的牌子不太合适,但挂别克牌子还是比较相称的。我觉得这里面没有什么厂家欺诈或者欺骗。

  沈小雨: 我认为汽车品牌蕴含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服务,一般说;品牌至少包括三个要素;第一是价值,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价值。第二是口碑,不是靠你发动宣传攻势能立即奏效的,需要一个时间和空间应用所积累起来的。第三是历史,一个招牌就是金子打造的,也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考验。你改了品牌的名字之后,能不能代表以前所蕴含的科技、服务、质量等等,包括它的历史。这是我们说的名与实的问题。从哲学角度来讲,就是形式和内容的问题,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内容。

  贾新光:不管低档车、中档车还是高档车,在服务上都必须达到让用户满意,不能说低档车服务就可以差,高档车就要好一些,不是这个概念。中国的品牌也好,国外的品牌也好,高端的品牌也好,低端的品牌也好,都要全心全意的为消费者服务。品牌更多的是用于细分市场,适应不同群体用户的需求,并不代表不同的品牌它的服务水平就不一样了,不能这样理解。

  钟师:现在大家对上海通用开始实行多品牌感到新鲜或有异议,其实类似现象早国内外企业中比比皆是。以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千里马轿车为例,千里马原来现代的雅坤(ACCENT)车型,由于现代把起亚兼并了,它作为老大哥就把这款产品对它小弟进行适度支持也很正常,雅坤进来之后打上起亚的品牌,并没有打上现代的品牌,而在美国、欧洲卖都是用现代的品牌,只有在中国特别处理,因为商业上的考虑。现在没人感到同一款车现代与起亚品牌互换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说穿了怎样玩品牌游戏是企业考虑的事,喜欢不喜欢品牌是消费者的游戏。

  大众集团把捷克老牌子斯柯达兼并了,斯克达是跟大众共平台的,只是外形稍微有一些变化,叫法还是斯克达,大众没有改。在东欧斯柯达牌子比大众牌子还要响,所以大众就觉得这个牌子大有利用价值,但技术上不断用大众技术在支持,其实打开一看和大众配置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外形设计不一样,再就是品牌不一样。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谈奥迪,你说奥迪血统是纯正吗?奥迪是四个公司,为了表示大家的平等所以弄了四个环串在一起用。

  沈小雨:这其实是老板卖了个关子,叫霍奇,。奥迪其实也是听的意思。奥迪的前身是汽车联盟股份公司(Auto Union AG)于1932年由老奥迪、DKW、霍希和漫游者四个独立的汽车制造公司合并而成,四环标志就代表这四个公司。对于今天的奥迪来说,当时为避免侵权,新公司不能再以霍奇的名字命名,霍奇想到自己名字德文是听的意思,在拉丁文中的对应词为“Audi”,于是新公司命名为“Audi”(奥迪)公司。

  钟师:如果强调血统论的话,奥迪血统也是不纯的。宝马和奔驰倒是血统很纯,一直没有与外界混过血。

  沈小雨:说到品牌和血统的关系,我很困惑;一汽人很自豪的说;红旗不倒,解放不放,像解放,有人说解放是咱们国家的品牌,其实是是苏联援助的,在前苏联这个车型叫吉斯151,其实也不是苏联自己的研发的车型,而是美国在二战时期给苏联的,在美国这款车叫GMC。当时资本主义国家是不能够援助共产国家的。于是用租借法案的方式给了苏联。由于中国和韩国都不是汽车技术的原创国,很难说有自己的血统。

  那么现在要单纯说品牌和血统之间的关系,应该怎么对位?怎么把它融合在一起?我们现在强调品牌和血统之间的关系,意味着什么?

  有人问;你在中国买国产的凯迪拉克,还是买进口的?说买进口的是原汁原味,在中国生产的就不行。我想应该这样理解;过去中国的工艺装备水平低,同样品牌的产品可能原装进口和国内组装的质量和性能有所差别。现在不同了,但在中国买凯迪拉克也是一样的,比如奥迪,不管在德国本土生产,还是在中国生产,还是在北美生产,所有的奥迪品牌的质量都和德国是一样的。奥迪都在这样的口号下生产;同一星球,同一品牌,同一质量。

  但是现在就什么问题呢?本土化。特别是通用中国的产品,都经过了本土化。引起大家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认为这个品牌名不副实,你既然叫别克,就应该是美国本土美国人设计、制造,如果在中国制造又拿韩国人的设计再打上美国的品牌LOGO这就是“忽悠”人,这就是对消费者的一种不够诚实的做法。

  这个问题我很困惑的是什么呢?我跟同行之间有争论。有一种观点认为韩国车就是韩国车,不管改什么牌子。甚至举赵本山的小品做例子,说你穿上马甲我还认识你,你脱了马甲我也认识你。

  贾新光:应该说品牌有血统问题,因为品牌它跟人一样,有它的生命,有它的定位、社会地位,有它不断成长的历史。品牌又要求在社会地位要相对的明确,这个“明确”就产生了“根”的问题。而且品牌定位一旦定了之后,不能随意的变,随意的改变定位对品牌是灾难性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应该是纯正的。

  但是在品牌发展当中,它也有不断分解、融合的过程。比方说奥迪是四个牌子结合的,斯巴鲁是六个,两个中间又有很多分的品牌,品牌的分化也有,比如大众原来就是大众,车也是大众,标也是大众。后来它又出了一些其他的品牌,比如高尔夫、帕萨特宝来捷达POLO、马球,现在它又出了辉腾,整个大众就上升成为商号了,这些产品是不一样的。

  品牌还有灭亡,也有新生,比如奥斯莫比尔现在在美国已经不用它了,通用兼并大宇后这个牌子在全球范围内也不用了。迈巴赫首创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是超豪华轿车品牌,因为二战的原因,迈巴赫曾经沉寂了60余年之久,2002年由奔驰公司重新启用。品牌不可能一成不变,就像一个家族在繁衍的过程当中,也会产生跟其他家族的融合,甚至跨国婚姻,民族之间的融合,我觉得这应该是正常的,一个品牌到中国来肯定它就要加入中国的东西,这是一个正常的变化。从技术角度来讲,应该是兼容并进,技术是没有血统的,一项技术出来谁都可以用,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一些先进的技术,很多品牌都在用,不存在纯不纯的问题,我觉得应该把这两个分开来说。

  钟师:真正的纯正国外车型原封不动的过来,是否中国消费者就一定喜欢?我给你最纯正的东西,一点儿不变,你是否用起来就爽了呢?恰恰相反。美国汽车就是为美国市场开发的,美国市场跟中国市场差异非常大。美国强调车的舒适性、宽大性,中国人均土地面积跟美国相比是不一样的,那么宽大在中国用肯定不合适。另外美国人强调性能要好,比如车内要安静,座椅要软一些,但美国人对内饰的要求倒不是很高,美国版的车内饰不太讲究,可能认为车就是车,以工具为主,用几年就扔。但日本人做什么车都做得精细,在细微处非常的精雕细刻。原来80年代、90年代日本车进来之后,很多人接触中高档车的日本车很多,对日本细腻非常的喜欢。所以别克的车型来了之后,没有完全为了血统论而照搬全北美的版本,它知道国内消费者喜欢美国车的大气,而又喜欢日本车的内饰,所以泛亚做得各种改进之后,大家反倒都能接受了。比如像德国车坐起来就比较硬,欧洲人却喜欢这种感觉。中国人不管官员用车还是商业用车,都希望坐得舒服一些,但德国车偏硬就需要调校,德国车要进来按照中国需求进行调整。你一定要说纯正血统的话,这本身意思就比较含糊。如果说品牌纯正,那也没有真正纯正的东西,从技术角度来讲也没有真正纯正。汽车是跟名犬、名马血统不一样,车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全球的人种都不太纯正,怎样能要求人造的车子非得纯正呢?

  沈小雨:你比较熟悉韩国人,我们现在看到这样一个观点,认为比如说凯悦用的是美国的品牌,但是韩国开发设计的。里面也很有意思,变速箱是德国博世的,但车身部分是按照亚洲人的审美意识设计制造的,可以说是混血儿,这好还是不好?你刚才说了美国车比较大气,但我们不适合用,咱们现在不要说挂什么头卖什么肉,咱们先说肉好不好,然后说挂什么头的问题。

  钟师:从一些媒体的判断,对美国车和韩国车内心来说还是有等级之分的,美国车更好一些,韩国车可能差一些,有了这种潜意识,导致最后出来的论点会往这方面倾斜,自觉不自觉就有这样的想法。比如北京现代伊兰特在同款车里面卖的挺好,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世界名牌很多,韩国车为什么做的那么冲,发展那么快,这应该搞一个小型研讨会研讨一下。

  很多事情不能从性价比简单做结论,还有种种其他的原因。以大宇为例,它这些车开发也不是纯韩国血统,大宇要走向国际化道路,很多的设计在十几年以前已经开始走这条路,比如说委托国际上最好的设计公司,主要是在意大利做一些造型设计。有一些车身和工程设计是委托德国或者英国做的,干脆大宇就买下了一个英国和德国的设计公司为己所用,零部件开发方面有些是德国,有些是从美国,有些是从日本,基本上是集中欧美的工程和设计方面的优点整合进去。

  整合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它不是为了血统不血统的问题,它也知道爱国,但产品质量的问题要按照全球标准走,韩国人觉得开发这个车不仅仅为韩国国民用,从开发车设计的思想来说,他们就准备集世界的技术精华,最后把这个产品卖向全球各地的市场。各地的市场你不能拿韩国的风格适应全球的各种风格,必须要整合国际的资源来适应不同的国际市场的需求。目的就是要将来大量的出口,所以一开始就要有国际化的东西。技术来源很丰富,你很难确定这车到底是哪一国的,最后整合起来的产品也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大宇在96年、97年第一批新款车出来之后就遇到金融危机,在大宇身上已经看不到后续的演绎了,我们只能看到现代汽车怎么在世界市场壮大和中国市场得手。

  非要说美国公司用一点儿韩国的东西就大逆不道,好象是不能接受,或者心理面很反感,我觉得这种心理相对来说比较狭窄。因为我们自己的车子也是大量吸收国外的东西,这里面技术上的更换实际上是无所谓的,顶级红旗车里面用的大量的国外技术和部件,都脱胎换骨了你能说血统纯吗?通用的中国战略,它的目的就是尽量出亚洲人喜闻乐见的车型来适应亚洲市场,但北美的产品因为个性化太强,太适合北美本地化,如果搬到中国来可能很多产品不适合中国的需求,不管从审美角度还是燃油经济角度都不适应中国市场。所以它大量整合日本公司,包括铃木、富士重工也好、韩国大宇也好,都是用亚洲的资源打亚洲的市场,这样就地取材,也是物尽其用。从市场效果来看还是比较见成效的,这方面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反过来看,日本也很务实。它在亚洲用的车基本上和日本本土用的车变化不是很大,但日本车在美国市场比美国还美国化,大的皮卡、SUV做的很夸张的。你根本看不出来是日本公司在造,完全是迎合美国的市场需求。连车型都面目全非了这你怎么说血统?

  贾新光:其实汽车工业的全球化包括开发的全球化、配套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营销的全球化,实际上美国车纯不纯的问题在80年代末期就有人说过,因为它大量采用国外的,包括日本提供的零配件,真正100%零件都是美国造的车是没有的,现在大的汽车公司都是全球性采购。

  中国也没有纯正的中国制造,你也是引进技术,采用进口的发动机、零部件。怎么判断全球采购放在一块好不好呢?经过实验让他们互相匹配,底盘要调校,整体让他很顺畅,这是管理的问题。现在都提倡本土化,哪儿有市场我们在哪儿生产,大公司都是这样的口号。实际上同样品牌产品在各地情况不一样,雪弗兰在我们看就是小玩意,在美国看就是大家伙。首先一个前提是要适应市场需要才能生存发展,不能强调我是美国牌子,我给你的都是跟美国人一样的东西,那它肯定在中国市场是要失败的。

  钟师:真正的血统很纯的企业是有,如果我们看全球有保持很纯正的血统,都在英国,牌子在、血统也很纯,但每况愈下,企业不是被拍卖就是消亡。生物强调杂交优势,纯而又纯的血统最后体能肯定不行,英国车子血统是很纯的,但现在都死光了。

  沈小雨:用美国商号的品牌,消费者得到什么?失去什么?这个市场得到什么?失去什么?为什么呢?还要提到本土化的问题。我在和同行讨论的过程中有个有趣的事情,有记者发表不认同通用整合品牌的做法,文章里出现“XX,XX畸形车”的字眼。他在和上海通用的对话时,上海通用说;别人还不能像我们这样本土化,我们还有能力本土化。这个记者认为不本土化是因为外方不给你这个权限,不让你本土化,为什么不给你权限呢?是为了保证这个车的原汁原味。意思是说不本土化的产品是好产品。

  也有人认为本土化是好的,就象老贾说的那样,当然不是说好,而是说适合市场的需求,从利益的角度出发,跨国公司认为哪儿有需求就在哪儿生产,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市场条件降低成本。

  这样我们既开拓一定的汽车市场也获得一定的技术,包括就业税收等等,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问题消费者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公平的说,否则一味的说好也不太好。

  钟师:现在厂家有两派,每一个事物都有两方面。有的厂家说,我要保持它的品牌纯正、技术纯正,尽量跟母公司一致性。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有人评价德国的东西比较保守,一般不轻易改变它的东西,这样德国产品灵活性、市场适应性就差一些,比如说德国公司设计的车型,首先考虑到德国大部分人喜欢不喜欢这个车型,然后考虑欧洲人喜不喜欢这个车型,剩下的时候再考虑其他市场喜不喜欢。

  它设计一个车型首先要做大量的市场调研,做大量的人体参数和消费者生活习性等等,最后设计其实是文化的东西,但文化的东西不可能把全世界方方面面都弄过来,那这个车就是一个怪物了。美国公司的做法一向比较务实,或者说比较实用。怎么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就按照什么方法走,并不一定拘泥于形式上的一致性。因为你车要卖给你目标市场,你肯定要讨这个市场的喜好,如果这个市场口味在不断的变,你就要适应不同的变化,这是两种营销理念的不同。

  在所有合资里面,美国通用在中国首先投入一个独立的设计公司来实行充当转化的角色。泛亚的功用不是去创新专利或新的技术,而是在改进适用的技术。没有这个转换器国外的原装车进来后与市场接轨方面总是差一些,通过这种地域适应性的变化之后,就好很多。其实这是两种思路、两种观点在做市场。

  沈小雨:消费者买的是一部有品牌的产品,按照你的说法,通用的做法是为了讨好市场,并针对市场进行适用性技术的改造,这是用户等到的内容,那么他们失去什么?

  钟师:我们按市场说话,比如当初在赛欧出来的时候,打一个陌生的牌子消费者可能不熟悉,有一点儿困惑。别克很少别的国家这样做,在中国是唯一的。至少在用比较成熟或者说已经建立比较好的知名度造小车,给予呵护,让消费者比较容易接受。这样品牌赋予某一个车型上,实际上是赋予某一种责任,一旦赛欧纳入别克,那么享受的服务条件和水平都是跟别克一样的,这样服务方面的支持有了,销售方面的支持也在同一个场所,整个培训别克的销售队伍和培训赛欧的销售队伍是同一个团队,这样使得它整个服务水平也在一个水平。

  至少通过品牌赋予使得消费者相当于有了一个保险,这种效果是达到了。这个事情在做比较成功的时候,我们进行了很多的调查,里面也有很多的麻烦,任何事情不可能十全十美。上海通用很清楚,为了这个事情它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顾此肯定要失彼。因为别克的品牌在本土来说定位就是中高档以上的品牌,如果非要弄一个很小的经济型车型,在某一段时间里面能够拉动,但长久对它品牌还是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所以它一直找适当的时机重新组合,当时产品比较少,像中级车凯悦都没有进来,他们认为整合的时机没有到,现在微型车也来了,小型车继续有,再大一点儿的紧凑型的车也有,这时候它认为时机成熟了,用雪佛兰这个品牌来重新区隔不同等级的车型

  ,这样就完成了别克本地化的使命,恢复它原来的面目,定位在中高档以上的车型,也是因势利导对自己的一个纠正。

  品牌本身就是一个弹性的东西,根据自己的营销战略来变,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不需要根据它的需求。不能说美国中高档别克的车就不能辐射到小型车或者微型车,就跟打仗一样,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告诉你怎么打。

  贾新光:品牌如果理解成为血统的话应该理解成为首先要有自己的定位,然后它要有自己的风格,也就是内涵,这些不能改变。比如法拉利就是造跑车,追求就是速度,是刚强的性格,不是柔和的,不是很华彩,或者很时尚的。如果它要改变了,那人们就认为它的血统变了。

  还有劳斯莱斯,其实它采用很多的新技术,但仍然保持皇家高档用车的贵族气质。劳斯莱斯用宝马的发动机,你能说血统不纯吗?英国的血统怎么用德国的心脏啊?不能这样理解,应该分开来说。

  沈小雨:这个事情我有一个想法,从提法上讲,我想起在东风采访的时候谈到有文章说道他们丧失话语权的问题,明白人就说了,其实话语权在谈判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剩下是什么呢?是公司的利益,合资公司的利益。不存在各自母公司的什么利益。因此也就没有什么话语权之争,大家争的是自己公司的利益。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在品牌的问题上也有个理解的问题,品牌的内涵应该是固定的,包括它的价值、口碑、历史、服务以及蕴含的一切,但名称可以变。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用了什么样的品牌就要分享这个品牌带来功用,过去我们会遇到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不管买什么产品,比如我买一个索尼的彩电,大家就会问了是原装还是组装?人们普遍认为组装没有原装的好,但现在全球化了。全球化也需要标准化,只要在同一个品牌下,它的服务、质量都应该是一样的。如果在这个前提下,消费者就不会失去什么。他买一个美国品牌韩国设计的车,他所享受的价值和内涵应该是跟它同样品牌在美国所受到的待遇是一样的,质量是一样的,可不可以这样理解?

  贾新光:桑塔纳是大众品牌,但已经几乎百分之百的国产化。这怎么理解?品牌代表设计理念、文化内容、定位以及服务的承诺等等。产品是要体现出你品牌价值,所以它就用各种手段完成这个定位。

  沈小雨:霍顿(音)也好、荣御也好、别克旗舰高档产品,不管在哪个国家生产,只要它是这个品牌,它就应该跟这个品牌内涵价值是一致的,这就不算忽悠。

  如果是在美国本土生产的同品牌的车,质量、性能优于中国,那就应该是忽悠中国人,等于说拿了一款次品糊弄中国人。你们觉得是不是这样理解?

  钟师:大公司产品质量在全球有很严格的标准。如果对每一个国家有弹性,要做几十种标准,最后它自己弄得没有办法管理,它必须达到自己统一的标准。因为工程师、设计师只认标准,如果你换来换去的话,整个流程都要变,认为不同国家是不是投机取巧一点儿,标准柔性的话付出的代价更大,标准刚性的话付出的代价反而更小。

  贾新光: 标准有两个标准,一个是企业标准,企业标准是全球性的,是对应商标的。还有一个就是国家标准,这个标准各个国家都不一样,如果说在中国不行,那就只能是中国国家标准的问题。比如人家在其他国家生产欧3、欧4的排放标准,但在你们国家生产欧2标准的车辆,就是因为你没有这样的要求。中国要求做正面碰撞,对侧面碰撞没有要求,如果侧面碰撞出现问题只能怪国家没有要求做侧面碰撞试验。

  钟师:有的说法下结论霍顿轿车跟别克一点儿没有血缘关系,这里面有一个大的误差。我3月份刚从澳大利亚回来,了解了不少澳洲的车事。我们知道霍顿这个牌子原来就是澳大利亚的,只是当时通用兼并霍顿之后,觉得这个老牌子深入人心,它就留着,其他都是通用技术来填充的。这相当与四川的变脸,脸不断变,人还是一个人。

  霍顿系列产品也非常有意思,有的一看就非常的熟悉,比如有的霍顿车型一看就知道是从

  德国过来的欧宝欧美佳,有的就是欧宝的威达,而霍顿顶级车型基于美国版的别克。既然霍顿可以用德国欧宝的和北美别克的,霍顿本身为什么不能再往外移呢?因为都是通用的全球资源,可以内部互相调配的。霍顿到中国来打上别克的品牌没什么不妥。别克品牌在中国站住脚了,没有必要改名,霍顿在澳大利亚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就没有必要再改名。

  表面上看起来是别克、霍顿、欧宝是分开的,但技术平台内部

  都是通的。人也是只能看到表面皮肤造型,但看不到里面的血液,其实里面的血液都是血脉相通的。现在有些人可能认为澳大利亚一个地方有点土,汽车可能不怎么样,但澳洲4家整车

  厂(福特、通用/霍顿、丰田三菱)全是外资的,在“血统上“中国可能还要纯些。,实际上后面的平台都是通用。

  贾新光:引进霍顿这个品牌会发生新的问题,一个是品牌多,会发生信息干扰。第二它的跟别克非常的接近,会影响自己。

  沈小雨:大家都谈得差不多了,总结两个问题是要有针对性的。你们评价一下这种做法,第二就是怎么算忽悠,怎么不算忽悠?

  钟师:忽悠在东北话里面有点儿耍弄、欺骗的意思。首先要明白忽悠的定义,什么叫忽悠?它是隐瞒某些什么信息没有?或者构成什么欺诈没有?从厂家方面来看,这个品牌是它的,它愿意怎么用完全是它的权利。

  如果你认可它的品牌你就买它的,如果你不欣赏它的品牌你可以不买它,选择权是在消费者手里。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强买强卖的问题。而且所有技术情况都是在互联网上公开的,谁都隐瞒不了。只是你有不同的审美取向,你可能觉得韩国车不在你的眼中,你觉得美国公司怎么把韩国车包装成美国品牌卖给你,觉得不爽了,这就是一种心理感觉在起作用。如果你不认可这个东西可以不买,完全可以。

  贾新光:如果拿一个很专业的问题对一个不专业的人去忽悠去,容易出问题。现在应该让大家深入了解这些问题。有一次在CCTV跟日产总裁对话,现场就有一个小伙子说,我不喜欢日产的产品,因为日产的产品没有特色,看不出来哪儿好。戈恩当场说:日产不是给所有人生产汽车,我们只是给喜欢日产的人生产汽车。不要求你喜欢所有的汽车,你只要喜欢你自己喜欢的就行了。

  从哪儿拿的技术,用什么牌子,都是公开透明的,没有什么可隐瞒的,它也没有隐瞒什么,从这方面了解清楚就可以了。

  

( 责任编辑:陈昊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热点排行】【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网站建设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相关连接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  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  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短信推广
“悬赏”鲜明个性图片
摩托罗拉和弦下载专区



搜狐商城
·汽车| 香水扮香爱车
·汽车|爱车清洁用品
·化妆|玉兰油惊爆价
·精品|运动休闲服饰
·汽车|送龟牌白金蜡
更多...
-- 给编辑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