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道路‘令人困惑’,吉利汽车的创业历程‘令人感动’,自主创新的战略‘令人振奋’”。目前,在科技部D段四层报告厅,科技部办公厅副主任梅永红一连用了三个排比句,拉开了一场以“吉利现象”为题的关于我国民族汽车工业发展道路的研讨会的帷幕。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原汽车工业部部长陆燕荪、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郭孔辉院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副部长李志军,原国家科委干部局局长金履忠,以及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等与会嘉宾纷纷就中国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究竟该选择怎样的道路,以及自主创新战略等问题进行了高层次的研讨。会上,科技部领导一再强调,自主创新是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应该加大对以吉利为代表的自主品牌的支持力度。
自主创新占据战略地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支撑一个国家的产业,汽车工业毫无疑问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汽车工业不仅仅是单纯的某个产业的发展,而是涉及到国家未来整体发展的支柱产业”。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开宗明义给了汽车工业一个准确的定位。
徐部长指出,从国际的视角看,分析韩国、日本、巴西、阿根廷等多个国家汽车工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汽车工业究竟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仍然是需要探讨的问题。而“像吉利这样一个民营企业,从搞摩托车开始,短短几年间走到今天”,其所开辟的道路和创造的模式值得中国汽车企业去研究和学习。因为,吉利的模式和道路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后成为最热门话题的国家战略———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就意味着自主品牌。
谈及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原国家科委科技干部局局长金履忠有些激动不已,“自主创新的企业才是中国的企业,其自主开发的轿车比较符合科学发展观和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民族汽车企业拉动的主要是中国的经济,锻炼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管理创新队伍,他们是振兴民族工业的希望。这一切是合资企业无法带给中国的。”而原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陈祖涛在肯定外资对中国汽车产业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深刻地反思,“通过合资,我们赢得了二三十年的时间,但是走到今天,就不应该再走依靠外资的道路,应该强调自主开发。而吉利、奇瑞这些自主品牌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
给自主创新一片“平等天空”
研讨会上,李书福展示了吉利在8年的时间里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变速箱以及10多款车型后,与会嘉宾顿感振奋。陈祖涛更是语出惊人,“民营企业能够做大事,尤其是在技术和管理上。媒体上将吉利的成就称为‘吉利效应’,我完全赞成”。
相对于吉利所取得的成就,联想到吉利一路走来的艰辛,金老不免有些痛心疾首,“作为民营企业,吉利很少有来自政府的支持,更没有合资企业所享受到的各种优惠政策。光为自己的车上个‘户口’就花了3年时间;本身利润空间就有限,却承担着33%%的增值税率,而且每年投入到技术研发上的资金还高达三四个亿。”金老的发言引发了会上的第二轮高潮,科技部、发改委的领导们纷纷呼吁加大对民族汽车企业的支持力度,为自主品牌的发展构建一片平等的天空。
老领导陆燕荪语重心长,“汽车工业本是一个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要持续、纵深地发展下去,就要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就需要政府的扶持。”
李志军副部长更是对吉利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指出,吉利之所以能在一条崎岖坎坷的道路上走到今天,关键是民营机制的作用。民营机制的灵活性使吉利成为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政府并没有给民营企业以国民待遇,民营企业与外资、合资企业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从现在起,政府应该为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
至此,可以下一个肯定性结论:“吉利现象”或者说“吉利效应”已经进入政府和国人的眼帘。可能,吉利所趟出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不会是一条最便捷的道路,但是,它却一定是一条增强民族汽车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之路。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