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长:也会谈论到,现在的评选比较多,但是出现的评选结果不一样,评选是多,但是结果不一样,我们会产生疑问,这个评选是怎么出来的,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所谓的评选就是汽车之间比拼,大家关注的经济型轿车在评选当中无非就是一些动力性、操控性等等,耗油量,无非是这些的比拼。 同样都是一款车,同样这些车型,不同的媒体或者不同的评比当中出现的结果不一样,这个结果是怎么出来的?标准何在?左右结果的问题在哪儿?我们就是关注这些,这些评比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一种间接性的引导作用。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或者买车的老百姓对于汽车的了解怎么来?通过一些媒体或者广告等等去了解。
主持人:台长,你仔细看看,最后每家都得奖,家家都有奖拿,排排坐,分果果。
主持人:您参与的评奖当中标准怎么制订的?
薛旭:无非是技术标准的奖项,这个很麻烦,国内还没有,要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判断,一般来说汽车厂家也不愿意出这个钱。评奖单位也没有这个资金能力左右这么一种大规模的评奖。第二种是投票评比,评审专家凭主观判断,评奖的成本很低,大家可以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这就是凭印象凭感觉。第三种情况还是新闻单位考虑到跟合作伙伴的关系,媒介某种程度上还是代表新闻大众,颁一个友好的奖项。
技术标准的评奖国内没有,这个争议很大,比如说我们今年出现的SUV在欧洲进行撞击实验,当时结论是不合格,在国内引起舆论的一片哗然。后来在欧洲做了一个重新的实验又合格了,大家会发现合格不合格完全取决于撞击速度。在不合格的情况下,撞击速度每小时80公里,撞得粉身碎骨,如果在40公里基本上能保证安全性。关键看你用什么样的标准,所以这个争议很大。
舆论无论从公关角度还是从收入角度不给个奖说不过去,企业来讲别人都得了奖我没得,也很糟糕。得奖可能目前什么关系,不得奖关系就大了。企业什么奖也没有,出去宣传的时候,你让你的员工很受打击。销售人员在跟客户介绍的时候,有个奖就觉得讲起来底气十足,今年什么也没得着,心里就很郁闷,跟别人说起来也不那么理直气壮。至于奖是不是真的反映了车的状况,很大程度上看你怎么看。一方面有一定的反应,另一方面消费者也不能全信这个奖。
主持人:现在众多的评奖对于消费者,对于听众,对于网友来讲,大家可能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类似台长刚才的疑虑,标准在哪儿,为什么同样的车不同的媒体去评,有的得了大奖有的没得,为什么在这儿得了在那儿没得着,这是现在存在的普遍现象。我们今天想和大家聊有没有可能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将来我们制订一个什么样的评奖。前几天我们在一个活动当中,我和安定老师聊到评奖,安定老师当时提了一个观点。我认为在中国的汽车圈应该成立类似记者联合会也好,记者协会也好,所有真正汽车圈的媒体联合评一个奖,所有的媒体在一起评一个奖。比如这个奖就叫中国大奖或者什么奖,其它奖不要评了,应该有这么一个类似的组织。薛老师觉得这个可行吗?
薛旭:这个评跟媒介自己评是一回事,每个舆论媒体的记者不能代表他自己,都必须代表自己所在的组织。组织起来评一个大奖的前提是每个评车的结果必须要去宣传,这样会出现非常糟糕的情形,有些企业跟某个媒体非常好,但他们又没被评上,这个媒体还要宣传跟这个媒体没关系的企业评上,这个媒体的钱一定会少很多,得大奖的厂家不一定会感谢这个媒体。因为大家的利益观点不一样,很难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媒体,大家可能会形成几个不同的相对抗的都是新闻媒体的记者联合评比奖项。很难操作,任何一个汽车厂只要卖出去车,他们活下去就要有一些消费者,显然会支持它。在买产品的消费者眼中,这个车在目前的状况之下是最佳选择。换句话说,从这群消费者来说,这个车应该得奖。另外一群消费者觉得他们的车应该得奖。这种情况下,以某个单一标准作为一个尺度,那就意味着抹煞了其它汽车的升值权利。
(责任编辑:李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