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这句名言即使加上很多限制条件,在汽车厂家与汽车记者的关系中也未必灵通。来自厂家的“强势公关”(某厂家公关部门负责人语)会使汽车记者感到,虽然谈不上豁出性命,你也得消耗相当精力来捍卫自己说话的权利,虽然你从未妨碍别人说话的权利。
如果你发表了一篇对某个汽车厂家的做法表示异议或进行批评的文章,哪怕只是在写其他厂家或行业现象的文章中顺带说上几句令该厂家感到“不中听”的话,那么尽管你所依据的是一些公认的事实或厂家自己的公开言论,你只是对其做一些分析、评论,而非发布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或漏洞明显的揣测,你也可能有如下遭遇:在主要门户网站上,你的文章会被迅速删除或处于“无法打开”的状态,至于原因你只能听说是因为诸如该厂家与网站有“合作关系”之类的说法,却无法直接证实;在那些与厂家没有“合作关系”的网站上,你的文章虽然会照转不误,却也会招来一堆一看便知是厂家雇来的托儿发出的帖子,或为该厂家竭力辩护,或对你进行恶意的人身攻击;你会接到该厂家公关部门的电话,对你进行长时间的指责乃至训斥;有一天,你的上级会找到你,要求你考虑到本媒体与该厂家的“合作关系”,不要再写这类文章;或者有一天,更高的主管部门会转来一封该厂家对你的指控函,说你“站在裁判的立场上对厂家的战略和策略进行指责……发表这种给企业和品牌形象带来极大负面效应的言论”等等,你得做出解释、说明和回复;你也可能会听到,有关厂家在其他记者面前称你的文章是泼妇骂街等等;更有甚者,你会被该厂家的公关部门要求写一份检查,理由是某某记者和某某名记者都写过,所以你写了也不寒颤,如果你写不出来,可以在一份该厂家拟好并传真过来的检查上签字……
汽车厂家的媒体公关如此“强势”,并非天方夜谭,而是来自多位直接当事记者的亲口述说,并且,本文一出,肯定会有厂家对号入座,甚至可能要找上门来。至于汽车记者圈内广为流传的相关说法,就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感人了。有位直接当事人善意地对笔者说,有的说法虽然在流传过程中被添枝加叶,但对某公司你真得留神点,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还能干出什么呢?会使出黑道手段吗?
面对厂家的“强势公关”,一些汽车记者们有过如下说法:没辙,单位里有广告压力;说某某厂家不好,哪怕只是一句话或几句话,对方也会没完没了地纠缠你,不像你说(批评)某某(另一个)厂家,说什么他们都没反应;可不敢说某某厂家的问题,巨麻烦……有记者总结说,某某厂家要么通过上级压你,要么劈头盖脸地训斥你,总之是“不把记者当人看”。
说起来,这种“强势公关”对汽车记者还算客气。对一些同行的厂家来说,如果遭遇到某个厂家的“强势公关”,可就没那么幸运了。车圈里的人都知道,有的厂家雇用“枪手”,最多时达几百名,其中包括不少在校大学生,专门在网上发帖子。如果这些“枪手”仅仅是在诸如“你选择哪款车型”之类的网上评比中,让其雇主某款明显缺乏竞争力的车型得到反常的高票,或者为其雇主大唱赞歌的话,倒也罢了,反正多数读者心中有数,但特别恶劣的是,这些“枪手”在网上肆意攻击、谩骂其雇主的竞争对手。有的厂家刚刚在网上发布一款新车型,即使这款车型针对的只是一个狭小的细分市场,与绝大多数读者的兴趣无关,也会在短时间内招来成百上千条咒骂的帖子,其中不乏一些动作迅速、“专业性强”的长篇大论,显然绝非一般读者的即兴之作,而是早有预谋;有的厂家甚至还遭遇过网上自称“内部消息”的恶意谣言,被迫忙于辟谣……
“强势公关”能把厂家与媒体的关系和厂家之间的商业竞争带入这样一种境界,实在是一种悲哀。尽管通过对帖子及投票的数量、内容进行仔细观察和对比,读者可以辨认“枪手”及其背后某厂家的影子,但多数情况下,读者会被误导。对那些本分的厂家来说,这种“强势公关”具有很强的杀伤力,会使汽车市场上出现那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最终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对这种“强势公关”,多数当事记者只是私下抱怨,却缺少公开抗争的勇气或手段;有的受害厂家愤怒不已,但也只能私下里大骂“无赖”;有的厂家充满轻蔑,但也只是感叹一声“做人要厚道”。更糟的是,记者的软弱、受害厂家的应对无方使“强势公关”一再得逞,并得到了相应的市场回报,进而使其始作俑者对这种杀手锏生出了一种自恋情结,变本加厉到了近乎走火入魔的程度,并使其他一些厂家情不自禁地也要学上几招。
这种“强势公关”对记者正当的话语权已经构成了一种挑战,尽管的确存在着一些写文章不负责任、漏洞百出的记者;在商业竞争中,这种“强势公关”毒化了正常的竞争气氛,破坏了正当的游戏规则;这种“强势公关”胁迫消费者接受的信息要么不对称,要么虚假,从而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利益;在举国上下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种“强势公关”显然是一种不和谐音。当然,尽管这种“强势公关”表面上霸气十足,但却反映出厂家骨子里的虚弱不堪——不得不依靠这类手段来遮掩产品竞争力上的捉襟见肘。面对这种“强势公关”,相关记者不应忘记自己的天职,而畏缩不前或欺软怕硬,当然也不能背离自己的天职,利用手中的话语权来捏造事实或有意歪曲,对厂家进行打击报复;读者需提高警觉,避免被误导;其他厂家不可竞相模仿、同流合污;其始作俑者该及时收手,以免物极必反。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搜狐汽车无关。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