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超越一号”、“超越二号”到“超越三号”,上海自主研发燃料电池汽车三年跨出三大步,终于走到了可与世界先进水平对话的“高地”。这一“超越行动”的领军者万钢感慨于“超越”的重要:如果不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我们岂不又将错失良机,再次沦为世界落伍者?
新闻回放
新春的爆竹尚未响起,中国汽车技术前沿却已传出“爆炸性”喜讯:上海自主研制开发的燃料电池轿车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标志着我国通过立足自主创新,已掌握燃料电池汽车制造的关键核心技术,赶上国际研究先进步伐。
这是由同济大学领衔的“863计划电动车重大专项”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日前10辆以自主开发燃料电池为动力系统的“超越三号”已经过35000余公里的试验道路运行,最高时速达到122公里/小时,一次性充氢的续驶里程达到230公里。春节过后,10辆“超越三号”将组队开始为期6个月的可靠性、耐久性试验。下半年,氢动力燃料汽车还将作为出租车、公务用车进行试运行。
以同济大学校长、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燃料电池轿车项目负责人万钢领军的这一团队,经过4年多的努力,使研制从“超越一号”、“超越二号”至“超越三号”燃料电池轿车,3年跨出三大步,走到了与世界先进水平可以对话的高地。
万钢表示,上海自主研制的燃料电池轿车已形成4大技术特点:一是电-电混合动力技术,该技术独特之处是用燃料电池和锂离子蓄电池构成混合动力,在城市里行驶100公里仅用1公斤氢气,折合3.9升汽油,同样的内燃机汽车则需近10升汽油;二是嵌入式平台技术,使超越三号燃料电池轿车在短短一年中搭载了桑塔纳3000、MPV和东方之子3个品牌轿车,接踵而来的红旗、中华、长安都在与研制团队接洽,明后年将会出现一批中国牌燃料电池轿车;三是分布式控制系统,用网络连接微电子控制器使整车水平达到国际前列;四是坚持工业副产气品开发纯化技术,把炼焦厂60%的焦炉气变成99·9%的纯氢气,制成1公斤氢气成本为人民币15元。
采访实录之一
寒风中的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万钢驾轻就熟地开动一辆桑塔纳3000,载着我们在校区一块环形空地上随意“遛达”。自称“学过开赛车”的万钢突然将方向盘一甩,将车加足马力,使我们身下的坐驾顿时显出澎湃威猛的动力,真恍如赛车在呼啸奔腾一般。他说,这就是他们自己研制的燃料电池轿车。
身旁,这位长得并不高岸的中年人,却有着高远的志向和高人一筹的胆识。正是他,启动了中国自主开发研制燃料电池汽车的“引擎”。几年前,在德国奥迪汽车公司已有11年工作履历、作为奥迪公司重要研究人员和战略家正在事业上飞黄腾达的万钢,与在德国访问的中国科技部长不期而遇,交谈中,说起中国的汽车工业,他不由为祖国缺乏汽车核心技术和汽车普及后造成的能源紧缺、环境污染而深深忧虑。这位部长趁势将“球”踢回给他,邀请他回国一起来攻克这一难题。于是万钢响应来自祖国的召唤,时过不久便回国担当起国家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的领军者重任,一头沉进了世界汽车业前沿技术———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制中。
汽车,因燃料电池的介入而将揭开新的一页。回望世界汽车工业历史,100多年来几乎每一章节、段落都记载着外国汽车公司的骄傲,中国汽车工业却只能一直与“落后”为伍。当全球汽车工业出现新的拐点时,中国科技界、汽车界的有识之士看到了新的希望:在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上,全世界都处在起跑阶段,中国可与国外同处在一条起跑线上。
然而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国内汽车业的领袖们大多还沉醉在“引进”再“引进”的痴狂中,他们满足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沉迷于屡试不厌的“拿来主义”,几乎固守于“合资”的“华山一条道”而已乐不思蜀。而就在这时,从国外大汽车公司归来的万钢,却开始了攻坚“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之难”———自主开发燃料电池汽车。
“到2002年,国际上开发燃料电池汽车的情况是,奔驰已进行了10年,通用进行了8年,丰田进行了7年,其后是大众、宝马和福特,也已进行了多年。我们从2001年底开始开发并不算太迟,还能迎头赶上。”万钢回顾说,汽车技术,底盘、发动机国外有100多年历史,无疑已遥遥领先,我们可以实现超越的,就只能在混合动力和氢能汽车上。如果我们的燃料电池汽车到2008年能造出100辆,2010年能造出1000辆,我们的规模就可以超过福特和大众。他说,在2004年上海必比登国际新能源汽车挑战赛上,国内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车与国际大集团的同类车比赛,按照排放、燃料经济性、加速性能、制动性能等7项标准测试,我们的车取得了5个A的好成绩,使全场引起轰动。由此可以豪不夸张地,我们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已不输于国外大公司。
“这就体现出战略远见和前瞻思维的重要。”万钢说,科技必须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如果不是早几年就开始这项工作,到现在,我们岂不再次与机遇失之交臂,又将大大落后于国外?
采访实录之二
谈起他津津乐道的“这项工作”———开发燃料电池汽车的历程,万钢举重若轻地将其浓缩成了一串数字:863,985,十百千。他说,超前意识首先源于国家神经中枢。1986年有3个科学家向邓小平写信,提出要跟踪国际高科技的发展,以后国家科技部便出台了以此命名的“863计划”,并且将目标重点转向开发高科技。1998年5月,江泽民在北大100周年校庆时提出要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高水平大学,由此又诞生“985”项目。同济大学在这两大项目中都担当起了重任。863计划包括12个超前开发的国家级重点项目,电动汽车为其中的第二大项目。担当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总体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的万钢,2003年就审时度势提出了“十百千”目标,即开发燃料电池汽车,要在2005年实现10辆,经中间的“百辆级”生产规模,发展到2010年的“千辆级”规模。经过奥运会前100辆、世博会前1000辆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应用,使上海率先进入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和商业化阶段。
一开始,便坚持研发与产业化“两条腿走路”。863项目定位为高科技前沿的关键技术,尽管并不要求马上产业化,但必须面向产业化。于是,同济大学成立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联合20多家各种科技开发公司主攻关键技术;由产学研三方合作成立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公司,进行产业化开发。据万钢介绍,总投资达3700多万元的上燃动力公司实行新体制运行,骨干员工在公司参股,以使员工与公司命运一体化,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用科技部领导的话说,“把身家性命捆绑在公司上,这几年就献身这个项目了”。国家对项目的管理也十分严格,除由科技部总管这一项目外,还建立有相当于副部级级别的监理公司,由它与科技部签订合同来监督这一项目。中心和上燃动力公司必须按照合同的规定来执行。
上海市委、市政府对万钢的项目给以高度的重视,4年中,市领导亲自指挥协调,经委、科委、发改委同步配套支持,科技部对这样的专项模式给予高度评价。
自主创新的两翼,一为战略远见,一为创新激情。万钢说,我们的开发工作一半是为了今天,一半是为了明天,如果一没有远见、二没有激情,我们就没有未来。当有人问起他“回国这几年,你最有成功感的是什么”时,他曾自豪地回答:就是身边有一支能攻善战、激情横溢的人才团队。“我这里有十几个从国外归来的科研人员,最近又有两人加盟。其中一个在美国宇航公司工作过10年,在通用汽车公司做了5年。另外一人国内大学毕业后又去欧洲复读,已工作15年,曾参与过7台汽车的开发,在国外汽车厂已相当于总工程师。他们可都是响当当的人才。”
万钢说起他率领的这个团队,不禁眉飞色舞。“他们跟着我,这4年来都没有过过一次寒暑假。去年夏天我要到国外出访,对他们说,你们就休息一个星期吧!结果只休息了5天,周六又开始工作了。一次,我在晚上10点下飞机赶到实验室,看到他们都还在埋头忙碌,一直工作到凌晨2点才休息。好似穿上了红舞鞋,工作再也停不下来了。”万钢感慨地说:“真是精神可嘉呀!对他们,我真是很感激。不是常说跨越式发展嘛,其实,在科学技术上是没有跨越式的。加班,不休息,别人一年200个工作日,我们则一年310个工作日,没日没夜地干。你说谁比谁聪明,还不都是靠苦干干出来的!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一支好的队伍,可比什么都重要。”
而激情是不会凭空而来的,它的源头便是对于事业的执着追求。用万钢的话说,“人总要体现出自己的成就感,这就是要做事,做大事”。他和他的团队所从事的事业真是“天大的事”。我们所处的整个星球都面临着环境与能源的挑战,开发新能源无疑是一个国际性课题,谁走在前头,谁就将获得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2004年12月27日,万钢应邀在党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为领导们就科技发展战略讲解,便以“2020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为题,提出自主创新必须“重点跨越”、“超前部署”,对于世界尖端科技,我们必须跨进去,不仅是为了得到多少技术,更是要能够自己制定标准。只有我们自己制定了技术标准,我们的技术才是最先进的。在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上,他正是这样努力着。
“十百千”的燃料电池汽车研制计划,终于赢得了第一个回合的成功。不仅10辆车示范运行成功,而且对燃料电池汽车已申报61项专利,其中19项已获得授权;不仅燃料电池汽车的开发卓有成效,以华普海尚305为平台的“登程一号”混合动力轿车功能样车也已研发成功,计划于2008年投产,与上海申沃合作开发的混合动力公交客车也有望今年年底能进行示范运行。但万钢没有歇一口气,百辆、千辆车的更远目标,又在召唤着他继续行走于“全球同一起跑线”上。
德国《柏林日报》前几日刊登报道,如是评价万钢说:“万钢也许是个理想主义者,但他不是空想家”;“万钢的雄心远不只是制造一辆中国的氢燃料电池原型车那么简单。他希望中国成为运用可再生能源的领先国家之一”。事实,难道不正是这样吗?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