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的自主品牌发展是从较高起点出发,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走差异化的竞争道路,重点提高整车和关键子系统的集成能力
与前20年发展相比,上汽通过合资合作,引进技术,形成了目前年销售额1170亿元、产销达100万辆级的规模。 在中国汽车业出现新拐点同时,上汽首个自主品牌获批自然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发展自主品牌,必须将自己放在国际化竞争的大背景之下,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走差异化的竞争道路。”来自上海的人大代表、上汽股份总裁陈虹谈及对中国汽车产业做大强做的一些看法。
为何走差异化
经过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汽车业进入一个战略转型期。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汽车工业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跨国公司的投入会继续加大,国内市场国际化竞争越来越明显,行业竞争将加剧。
在形势之下,陈虹表示,“必须尽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定位,要有明确的自主创新战略,否则就会在自己的市场中被别人定位。”
陈虹在对《财经时报》的交谈中提到,“在汽车工业全球化竞争格局下,
在做强做大的过程中,走出自己的差异化发展之路。”中国汽车工业要实现后起赶超,必须凭借创新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以日韩企业与欧美企业的竞争为例,这些企业在竞争过程中都有自己独到的创新。
比如,日本企业的精益生产、同步开发,韩国企业的低成本开发能力、开发出低成本产品。而欧美企业技术很好,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成本高。
自主品牌提速
“自主品牌首先应该是国际品牌,必须以国际眼光整合国际资源自主发展,并最终走向国际。”陈虹说,这是树立自主品牌最快捷的方式。
为强化自主品牌,在上汽的“十一五”规划中要求,到2010年达到产销20万辆的规模,海外目标销量5万辆。实际上,早2002年,上汽向外界宣布自主品牌的5年计划——到2007年生产5万辆自主品牌汽车。
为了这个计划,上汽用了3年时间低调准备。半年前组建上汽汽车公司时,上汽从上汽工程研究院和两个合资公司上海通用、上海大众抽调了大批骨干。
根据国家发改委2月23日的正式批复,上汽股份已正式成立上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下称“上汽汽车”),并由该公司全面负责自主品牌乘用车体系的建设。
该项目是上汽股份的第一个自主品牌,投资36.8亿元人民币,而技术则来源于上汽从英国罗孚手中购买的罗孚75技术平台。作为罗孚最为经典的车型之一,上汽对其发动机和配置进行了适应中国市场的改进,并最终将它定位于中高档车。
陈虹表示:“对上汽而言,这是一场风险和收益的考虑”。假如,在中高档车市场获得成功,可以确立上汽的品牌形象,上举豪华车市场,下探经济型轿车领域。
在生产规划方面,上海汽车仪征分公司的整车生产基地,以及正在上海宝山和临港建设的动力总成生产基地,将成为上汽汽车的生产厂,其建设规模为年产轿车及变型车12万辆和发动机17万台。根据市场需求,上汽股份正全力打造从中高级、中级、中低级到紧凑型的宽系列产品。
走国际化之路
作为上汽股份麾下的上汽汽车,与上海通用、上海大众齐名,这是上汽第一次将自主品牌制造公司摆在与合资公司平起平坐的位置上。
“它是一个有完整的产业链公司,将会成为上汽进入全球市场的一个平台,而不仅仅是中国市场。”陈虹这样解说。
从市场角度看,中国消费者在购买进口品牌和合资品牌汽车的同时,也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高档自主品牌汽车,上汽股份推出的自主品牌新车将为消费者提供另一种选择。
上汽自主品牌的诞生,瞄准的目标细分市场各不相同,品牌定位和营销策略都有不同,即便与下属各整车厂存在竞争,这也是一种良性竞争。
上汽走过了20多年的合资道路,通过合资合作,引进技术,形成了目前年销售额1170亿元、产销达百万辆级的规模。
但是,陈虹清醒地看到,虽有一定规模,但并不是很强,合资合作对企业自主创新具有一定局限性。
“必须进行自主创新,掌握产业链的核心部分。” 陈认为。
在此背景下,发展自主品牌对上汽股份意义重大。上汽将充分利用20年打下的基础,走一条与国内其他自主品牌企业差异化发展的道路——“打造高起点、高品质的国际化品牌”,这无疑能填补目前国内自主品牌在高端市场上的空白。
产品方面体现“国际化”的水准,市场方面拿回“国际化”的份额,全球视野,这正是“国家队”的架势,也是与国际巨头们同场竞技必须具备的架势。 (责任编辑:张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