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对于自主创新的讨论得可谓是沸沸扬扬,综观各家之见,都可归结到一点上,那就是要拿出点自己的东西来,而不要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跑。的确,亦步亦趋,没有点发言权、没有点话语权的日子实在是不好过。 动辄就要被别人吓唬吓唬,卡卡脖子的日子也的确是不好过的。可问题在于我们天天在呼唤着新技术、新产品的问世,可是好像就没有怎么想过,这创造新技术与新产品的人从哪里来。
拿起一本国外的技术发展史,如果说有二分之一的篇幅是在讲技术的话,那么至少有二分之一的篇幅是在讲这个领域中的带头人之轶事轶闻和个人经历。因为技术的发展史也就是人的奋斗史,没有一些痴人、傻人、甚至于是疯人在技术领域中奋力拼搏的话,好像是出不了什么有创新和创造发明的东西的。
其实不光是技术领域,在文化艺术领域又何偿不是如此?因此说到电灯,我们必然会想到爱迪生,说到蒸汽机,我们就会想到瓦特,说到汽车我们就会想到福特,说到赛车我们就会想到法拉利,说到音乐我们就会想到贝多芬、莫扎特,于是某个领域中的创新与创造史,其实就是某个领域中的探索者的个人奋斗史。
然而回观我们国内的汽车界,自主品牌正在艰难跋涉,力图改变寄人篱下,随时被人釜底抽薪的屈辱历史。而合资企业迫于舆论的压力,也在高喊着要自主创新,拿出点自己的东西来。
问题在于迄今为止,我们听说过不少企业老总们的伟烈丰功,销售精英们的智取华山,策划大师们的暗渡陈仓的传奇故事,可是就没有听说过有什么设计人员,科技人员的简单故事也好,轶闻轶事也罢,更未曾听说过有哪个汽车痴人成了企业的座上客,或者说是成了哪位汽车企业老总的座上宾。也就是说在一无产生与激励创新之人的有效机制,二无尊重与发掘创新之人的现实面前,那么我们的的创新、创造从何而来呢?
笔者接触过若干个汽车专业出身的科班弟子,都浮在销售或者说行政领域里打混混,无一人愿去搞生产和研发。道理很简单,虽然说现在汽车是个大行业,汽车也面临着一个大时代,可是在汽车界里出人头第的人物中,哪有什么科技人员。加之这是一个非常讲求实惠的年代,你如果有一颗很好用的脑袋,有一张很不错的文凭,可你却抓不到快钱,卧薪尝胆不知多少年,去搞什么出力不讨好的技术研发,那么不知猴年马月才能见到天日。
不仅仅是在汽车的研发方面,在汽车运动这个汽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功利心也极大地占据上风,现在各种各样的俱乐部倒也不少了,可是抛开功利心来玩味汽车的有多少?三分的汽车运动,可能要搭上五分的商业活动,那么能够接触到汽车运动、汽车文化之真谛之人又在哪里?
总而言之,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样的说法我们听说过的已经很多了,自主创新的愿望也已经是足够强烈的了,问题在于怎么样来催生出一批愿意去投身于自主创新的人才。而去搞自主创新与研发的人通常是要耐得住寂寞的人,是要真正淡泊名利,热爱自己的事业的人,可他们也是社会的人,不说功名利禄加身,可也要得到合理的生活保障,相应的社会尊重。
特别是那些在专业领域陷得很深的人,因为经常有些奇思妙想,他们通常是行为古怪,不合时宜,完全不长于交际,在未被社会所认可之前,可以说是一种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如果说我们社会的强势群体不能给予他们一点呵护的话,他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怎么样来生存和发展?
这个问题也许扯得过于大了,过于远了,可却是一个回避不了的,最现实的问题。所以还是那句话,自主创新我们谈得够多的了,问题在于我们所需要的自主创新人才当以怎么样催生与激励,又怎么样才能让这些有可能实现自主创新的人,走上可持续发展、可良性发展的轨道?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搜狐汽车无关。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