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州,买了私家车必须先要交费挂靠到单位或者机动车驾驶员管理服务中心,然后车管所才给上牌
从2006年9月1日起,兰州市正式取消了已经执行10多年的私家车挂靠制度(9月6日《西部商报》《私车要挂牌 先找“组织”学习》)。 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个兰州市公安局下属部门(交警支队)制定的“土政策”,至少早在4年前就被省公安厅发文禁止,也有群众不断反映,更有媒体陆续报道,为什么到今天才取消?
笔者来分析一下原因:
首先,挂靠制度在先,收费在后,“新官不理旧帐”在作祟。其实早在计划经济时期,全国许多城市和兰州市一样,对机动车采取挂靠管理。但过去对挂靠车辆并不收费。兰州市各交警队下属的机动车驾驶员服务中心是1994年6月注册登记的企业法人,也就是说,兰州市私车挂靠是从1994年以后才收费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公安部早就颁布了《机动车登记管理条例》,其中明确规定,机动车登记不需要挂靠,后来这一条款体现在2004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交法》)中。也就是说,兰州市实行机动车挂靠制度不久,就有国家法规、法律对这种行为进行了规范,从那时起,兰州市的这一做法就有悖于政策法规。对兰州市交警支队现任领导来说,虽然有群众反映这一问题,却没有作为。究其原因在于,挂靠制度并不是他们上任后制定的。中国历来有“新官不理旧账”的说法,至少兰州市交警支队管理层受到了这种习惯的影响。
其次,公安部要求对机动车和驾驶员要从源头上管理,“管理”成了挂靠存在的荒唐理由。对机动车管理这是法律赋予交管部门的权力,也是义务。这一点丝毫没有错。但对于兰州市交警部门来说,至少有一个概念被混淆了。公安部要求教育的是“人”(驾驶员),而不是车。没听说哪辆机动车能听懂《道交法》,也没见哪位交警率领机动车学习过《道交法》。
按照法律规定,只要车辆来源合法,车主交了法定税款、购买了法定保险,出示身份证就能入户登记。合法登记后就能上路行驶,根本不存在挂靠一说。车辆年审时,如果机动车没有违法记录,车辆状态符合安全和尾气排放要求,就能通过年审。也不存在没有挂靠就不审验一说。
其实,兰州市目前对驾驶员也实行挂靠管理,也就是说,兰州市所有驾驶员都有安全学习和教育单位,年审时,还要到挂靠单位盖章。而兰州市交管部门把对驾驶员的管理教育和对机动车的管理搞混淆了。
那么,是不是对机动车就不需要管理呢?非也。从现实来看,的确存在人户分离现象;也存在个别驾驶员交通肇事后逃逸和交通违法后无法联系车主的现象。对此,我国户籍管理早就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只要机动车登记时再出示户口簿和其复印件,通知违法车辆并不难。因为户口簿经常要核对,其内容比身份证更全面。
退一步说,机动车登记时预留一个联系单位,如:车主工作单位或社区,也能起到管理作用,并非只有挂靠才是惟一的办法。对守法车主来说,根本不存在联系不上的问题,而对于将机动车上牌照后就不交任何费用的黑车和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车主,挂靠单位即无权力也无能力对其追讨。只能运用侦察权力。
第三,利益驱动才是挂靠制度久拖不决的关健。正如中央电视台报道,兰州市所有机动车驾驶员服务中心实际就是交警下属企业,其法人代表全部是现役交警;其收入大部分上交交警部门。
据兰州市监察局行政投诉中心查办此案的同志介绍,仅皋兰县服务中心一年挂靠费收入就在几十万元。可兰州市最大的东岗驾驶员服务中心却声称只有120辆挂靠车辆。中央电视台镜头中,其经理声称每年向交警大队上交70-80万元。如果照此计算,只有每辆车挂靠费收到6666元的天价,才能达到这一数字。而该中心其他工作人员却声称,每辆车挂靠费只收到500-900元。前后说法矛盾重重。
中央电视台在工商部门拍到的东岗服务中心资产损益表中,2005年仅盈利几千元,上年度甚至亏损10多万元。究竟哪个数字是真,恐怕只有交警内部最清楚。
兰州的私家车挂靠制度虽然取消了,但还有许多遗留问题并没有解决。
一、已经挂靠在单位的私家车想要过户到个人名下,要拿写有个人名字的原购车发票,车主提出申请才能变更到个人名下。否则只有通过二手车交易这一渠道,必须按交易价缴纳3.5%的交易税,否则根本无法过户。而在兰州市,除了挂靠在交警下属的服务中心的个别车辆当初发票开的是个人名字,绝大多私家车购车发票都开的是挂靠单位的名称,显然交警部门的这一规定是为服务中心今后的生存做打算——交警部门违法行政的后果为什么还要让老百姓承担?
二、交警部门下属的服务中心依然存在,其注册资金从何而来?这些年收取的挂靠费究竟有多少?这些钱都流向哪里了?交警是否退出了该企业?这些问题都没有向外界公布。
三、违反宪法和法律、违反党风廉政规定、在国内造成很大影响的“私车挂靠”事件,是否会有人来承担责任?兰州的百姓正拭目以待。
更值得反思的是,我们有些职能部门,哪一个都比消协要更加权威,有些虽然有作为,但声音太小,力度不大。与消协的“只要私车挂靠一天不解决,我们就一直关注下去”相比,难道那些部门的领导不汗颜吗?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