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汽车产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重大的发展战略问题,中国离真正的世界汽车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整个国家进行立足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战略与政策的创新
尽管中国汽车消费与制造都在快速发展,但是,总体来看,中国汽车产业的进步,同将中国建设成为全球汽车强国的目标与战略相比,还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需要进行立足于整个国家的汽车产业优势的战略与政策创新。 整个国家的汽车产业存在主要问题有:
3.1 中国汽车产量占全球汽车产量的比例仍然不高
中国汽车产量占全球汽车总产量的比例,2005年为8.9%,中国汽车生产主要是内向型的消费,全年汽车产量的97%是满足中国本土需要,全年净出口汽车的数量只有1.1万台,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0.2%;而同期日本汽车本土的产销量分别为1089万辆和585万辆,全年净出口量为504万辆,占其汽车总产量的比例为46.28%,韩国汽车的产销量分别为369万辆,113万辆,全年净出口量为256万辆占其汽车总产量的比例高达69.38%,远远的高于中国的这一比例。如下表所示:
国家 汽车总产量(万辆) 净出口量(万辆) 净出口量/总产量
中国 575.82 1.1 0.2%
韩国 369 256 69.38%
日本 1089 504 46.28%
可见,从总体看,中国汽车产业对我国出口的拉动作用非常有限,整个产业发展还处于幼稚时期;
3.2 中国汽车整车的进出口值仍然为逆差,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在且占全球汽车产品贸易中的比例非常有限
据海关统计,2005年整车出口虽然在数量(17.3万辆)上远大于进口数量(16.16万辆),但进出口汽车的巨大价差导致19.16亿美元的出口金额依然远低于51.71亿美元的进口金额。
目前世界汽车产品的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0%,是世界贸易中第一大类产品,达到7230亿美元。据预测,到2010年世界汽车产品贸易额将达到1.2万亿美元。
在如此巨大的市场面前,我国的汽车贸易额只有世界汽车贸易额的1.1%左右(商务部相关统计数据),这与接近10%的产量比重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3.3 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弱,汽车产业缺乏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基础能力平台。
由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基础比较薄弱,加之1994年以中国汽车产业采取的是用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战略,同时,在实际操作上,换技术又进一步退化为引进与消化国外产品,没有认真地对核心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导致今天中国虽然进入通过合资企业同步引进国际先进产品的发展阶段,但是仍然缺乏独立产品研发的实践与能力,产品研发主要是停留在模仿与改进国际成熟汽车技术的水平上,没有形成产品研发的整体力量,没有很好地掌握从市场研究到产品开发的技术与管理能力,没有很好地掌握系统集成配备技术,更没有从未来中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汽车社会出发,开发符合环保与能源需要的特色发动机和关键零部件,产品开发需要的技术数据,尤其是轿车产品研发数据积累严重不足。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发布的数据,在中国申请的汽车产业专利中,中国本土汽车企业专利比例较低,仅有11%左右,而在核心关键技术——发明专利方面,国内汽车企业所占的比例更低,仅占到2%,而日本企业的相关比例则分别是达80%:而这还是中国国内专利的申请情况,在国际上,例如英国,中国申请专利的数量,2005年,仅相当于美国的1.2%,日本的3.7%,这是中国所有产业的申请情况,估计汽车产业近乎于零。中国的在英国的专利申请甚至低于香港。
而更加糟糕的是,中国汽车产业持续创新和发展,受到了自主品牌竞争能力仍然较弱,合资企业开发动力不足的影响,使得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缺乏强有力的技术与产业平台。
首先,中国自主品牌,虽然有非常强的自主研发和自我创新的内在动力,目前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有所上升,但是这个份额仍然过低。
在汽车技术的主要体现在轿车市场,但自主品牌轿车市场份额只有24.5%,而且大部分自主品牌轿车的销售产品处于产业中低端。这使得企业集聚研发与创新的资金与能力的水平相对较弱,加之起步技术相对落后,总体上来看,自主研发的能力不强,处于相对弱势状态。
以推出新车最多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奇瑞为例,2005年该公司公布的盈利不到1个亿,尽管该公司将自己的销售收入的5%左右,投入研发,但是同通用汽车研发费用一年开支60.948亿美元相比,不到对方的一个零头。而相当部分企业还处于亏损状态。这种局面,导致自主品牌持续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同发达国家汽车强势企业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004年我国R&D经费比率仅为0.63%,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62%。美国这一指标为3.98%,日本为3.64%,韩国虽然相对投入比例较少,但也达到了1.70%。从R&D经费投入量来看,世界平均水平为26.42亿美元,而我国的投入仅有1.32亿美元。
同时,目前,中国自主品牌的技术创新,只能满足于简单车型的开发,而在核心技术如发动机、底盘技术、新能源技术上的研发上,普遍无暇顾及。
从总体看,目前中国自主品牌中的强势汽车品牌,如一汽、华晨汽车、哈飞汽车、吉利汽车,都存在着开发资源和能力相对弱势的问题,难以真正建立强势研发平台,自主研发主要是在一般车型改进和改造上,缺乏前瞻性的技术战略投资。
其次,国外汽车品牌利用合资企业获得了中国汽车绝大部分利润,但是没有在中国积极地进行研发投入
以2005年为例,其中,上海通用和广州本田盈利最多,2005年两家利润分别为6.37亿美元和5.75美亿,而2005年全国主要汽车生产企业的利润总额大概为16亿美元,这两家企业占了总利润75%之多。但是,由于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合资企业,主要是从利用中国这一快速成长市场的角度考虑出发,并没有真正把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汽车市场来研究,没有在中国投入大规模的研发力量。而且非常明显的是,合资外方由于自己在本国已经存在了强大的研发平台,且在本质上还存在有效控制合资企业的动机,实际上并没有积极推动和推进自主研发,自主研发处于相对缺乏平台的状态。
根据中国专利的统计数据,在中国国家汽车专利项目中,合资企业数量非常少。发明专利相对较多的合资企业为上海大众7个、北京现代4个、神龙汽车3个、北京吉普1个,其余合资企业基本为零。这就充分说明中国合资企业本身由于自身条件与合资外方的意愿,难以成为中国汽车创新的主体。
3.4未来推进中国汽车产业成为汽车强国的战略性的研发,更加不足
未来汽车的研发,特别是能够在未来全球市场当中,占据领导地位的战略性的研发,在中国汽车产业目前情况来看,才刚刚起步,甚至是处于萌芽阶段。
由于缺乏汽车的核心技术,相对基础技术比较差,满足现在生存需要的技术研发和改形,都存在巨大的压力,所以,面对未来的前瞻性技术研发与创新,在中国汽车企业中几乎没有。尽管,中国在很多机械制造和发动机的基础技术研究和理论研究,已经积累了非常宝贵的资源,甚至在某些领域当中,已经具备了潜在的基础,比如说两弹一星,在发动机的矢量控制技术和很多关键材料制造方面,都积累方面非常好的丰富的基础,但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汽车战略技术研发与推行平台,中国汽车产业整体的技术水平仍处于垂直模仿而不是水平开发的阶段,这就影响了中国汽车产业的进一步的发展和突破。
除了轿车产品技术水平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以外,商用车产品技术水平与欧、美、日相比同样存在不小的差距。比如中型卡车在使用寿命、可靠性、故障率、舒适性和环保方面差距就非常大。
3.5 汽车零部件技术基础薄弱,缺乏具有自主创新与持续创新的基础
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也是影响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根据相关专家分析,发达国家零部件与汽车整车的比重大概是1.7∶1,就是说投在整车上是1元钱,投在零部件可能是1.70元。我们则相反,我们投在整车上1元钱,投在零部件上大概不到0.5元。总体上看,汽车零部件产业滞后于整车的发展。零部件生产企业分散,专业化程度比较低,没有形成经济规模。造成产品开发能力薄弱,难以抓住正在形成的国际汽车产业零部件全球采购的发展机遇。
目前,汽车零部件产业,仍处于简单的劳动加工型产业,真正具有高水平的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仍然在外资控制之下。
主要是因为,全球零部件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整车平台为主导的同步开发与发展的模式。国际品牌都有自己成熟的配套零部件系统,并且将这种配套研发工作放在本国进行。而中国整车的发展水平,特别是自主品牌发展水平相对较弱,缺乏对零部件的带动和培育能力,在关键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技术创新近乎于零。零部件企业主要是依靠仿制与低级配套而获得发展,这使得汽车零部件产业自身盈利和技术创新水平,都非常有限。
核心零部件的供给,主要依赖于国际零部件产业集团,同时,已经在中国建立的合资零部件企业。这一方面,导致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产业,在中国本土市场的起步阶段,就要面对同国际跨国公司集团的竞争和对抗,存在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这也限制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自我研发的动力与能力,导致汽车零部件投资持续低于整车投资。
当前,从数字上看,汽车零部件产业出口较多,正趋于逐渐成熟,但这些零件产业主要优势仍然停留在中国廉价优势劳动力,产品生产还是处在生产国际上已过时的零部件发展状态。尽管也获得相对盈利,但从核心竞争力的层次分析,仍然同全球领导型的零部件产业集团,存在较大的差距。
3.6 影响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消费的外部资源环境仍然矛盾突出
中国汽车大发展,势必带来对原油资源的巨大挑战。
中国目前进口油比重达到40%多,而且,汽车消耗了75.5%左右的汽油和23%左右的柴油,这个比例,随着中国汽车进一步的增长,还在不断增长,这对中国未来的汽车产业的消费和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尽管中国经济正在努力地实现,用汽车换石油的发展战略,例如,通过有效的中非贸易、中东贸易,中国石油的来源,相对有所保障。但是,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仍然对中国现有的能源条件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发展节油型汽车,甚至结合中国特殊的能源结构,发展电动型汽车,都是中国汽车产业必须在近期内考虑的重大的战略。
中国如果要想真正使汽车成为中国小康社会消费一个重要内容,并且依靠汽车产业的发展,带动中国经济整体的发展,那就必须在能源战略上,设计一条有别于其它国家的汽车社会与汽车产业发展道路。如果完全像发达国家那样,把自己的汽车产业建立在石油能源的消耗上,面临巨大的风险。
另外,城市的交通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汽车有害气体在城市排放中的分担物也越来越高等等,这些因素都将制约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