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国建设汽车强国需要克服的主要障碍:自主创新战略空洞化与缺乏自主创新的平台与政策环境
5.1 企业建设国际竞争能力企业的决心与战略的匮乏
90年代,中国政府曾经试图考虑发展自主品牌轿车,但是当时的主要汽车生产厂家面对中国汽车整车与零部件同国际领导型品牌存在的巨大差距的挑战,给了中国政府完全否定的答案,即走独立自主道路发展现代轿车工业是不可能的,在此背景之下,中国政府选择了依靠合资企业,以市场换技术的为主要产业策略,来发展中国汽车制造业。
应当说这个战略,同引进技术发展轿车产业的战略相比(家电制造业就采取了这个模式),存在很多种不足,但从客观角度上讲,还是推进了中国汽车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进步,特别是对我国零部件产业的推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是在01年02年开放汽车产业,放开民营资本对自主品牌的发展之后,一部分自主品牌企业正是依靠这些国内成熟的零部件快速成长起来的。中国以模仿国际领先轿车技术,作为自主品牌汽车产业起步阶段的战略事实,为日后自主汽车的发展打下了较高的基础。
但是发展到今天,客观上讲,无论是自主品牌企业还是合资企业的发展战略,都同把中国建设成为全球汽车强国这一战略目标存在巨大差距。这个差距从根本上,使企业自身缺乏发展全球竞争力自主品牌的决定性条件与战略,而政府又缺乏支持这样企业的条件与资源。
目前,合资企业由于在技术、资金、市场竞争、话语权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合资企业的中方不太可能争取到更大的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机会。事实上,合资企业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成熟技术和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生产平台与营销平台,而他们在汽车专利申请上的零状态,也深刻表明跨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的战略目标。尽管合资企业也带来了一定的就业,带动了一定的零部件产业的发展,但是这种就业和发展都是外生型的,即他的技术研发投入和主要利润都体现在国外,对中国的贡献主要是工资,而且还是在依靠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实现的,中国并没有全部获得应该从汽车产业发展中获得的收益。
在外资品牌不断在中国降价强化竞争力的背景之下,自主品牌企业生存与发展更加艰难,大部分自主品牌的领导人忙于生存,而不是实现,未来依托中国市场,打造出一个具有全球竞争能力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甚至大部分企业没有这样的发展战略和设想。尽管,在自主创新与自主品牌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一些企业也喊出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口号,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经营目标和策略,但是,这种经营目标和策略,更多的是体现在数字上,而不是体现在支撑汽车强国的具体的战略措施上。
5.2 在今天,中国汽车产业还仍然缺乏国家支持、企业主导的优势产业竞争发展环境
缺乏建设强势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汽车产业集团的领导人,是中国建设汽车强国战略的巨大问题,而缺乏具体政策与资源支持汽车产业强国战略的政策环境,同样不足以支持处于弱势的中国汽车产业向汽车强国的发展。
商务部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使中国成为汽车制造大国,但没有提出建设汽车强国的目标,只提出了一个初步的目标和设想。发改委和国资委,也都期望提出了“十一五”汽车产业的设想,但是还没有明确提出建设世界汽车强国的战略目标。显然,建设汽车强国这一观点,遭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强力质疑,以至于不能见诸于目标。在发展汽车产业的必要性、可能性上,还存在种种争议。
而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建设汽车强国的目标,第一,还没有上升为国家层次的全面战略;第二,更没有变成有具体的资金、人力资源和相关政策配套支持的可执行的发展战略。例如,对合资企业的技术研发力度的要求,对自主品牌研发的支持,以及中国汽车产业未来重大技术的研发突破。在涉及到未来中国汽车技术的走向和方向上,中国汽车产业的主管部门和中国企业都还没有产生具体的行动与计划。
(责任编辑: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