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底特律和长春都走出了一条相似的以高科技和会展业为契机的复兴之路
城市的兴旺发达与大工业的发展相得益彰。汽车产业作为大工业时代的标志,又为这些显赫一时的城市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作为世界闻名的汽车城,长春和底特律都有着惊人相似的辉煌前世,但现在都面临着整个区域经济的产业转型。
从区域经济来说,长春和底特律都坐落在世界上最大、最肥沃的农业黑土带,历史上曾经都以农业为主。就城市发展而言,长春和底特律的发展都是爆炸式的,都用了不到20年就成为著名的以汽车产业为龙头的重工业城市。
虽然,两座城市的历史发展进程较为相似,但从区域经济角度来看,长春所在的吉林省建国后经过50年来的发展,在世人眼中仍是一个商品粮基地;而底特律所在美国的大湖区自1860年代到20世纪初,经过同样的发展周期,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业带。
自1908年福特的首辆T型车从生产线驶下,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部先后落户底特律,随着汽车生产和运行成本的降低,汽车市场不断扩大,底特律城市随之发展,人口规模直到1960年代中期一直稳居全美城市排名前茅。不仅如此,1915年底特律首创交通安全信号灯,1942年成为第一个拥有市内高速公路的城市。
长春同样经过类似的爆炸式增长。建国后,中国第一汽车厂就选址于此,由当时的汽车工业部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所谓“建设会战”,从1956年第一辆东风卡车下线以来,不到10年时间一座相对现代化的大型汽车企业拔地而起,第一汽车厂生产的以工程用车和卡车为主的各类车辆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长春在1980年代前期也跻身于中国特大型城市之列。
进入1980年代中后期,两座城市不约而同都进入城市发展的瓶颈期,需要面对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大量失业人口、城市基础设施老化的共同问题。但同时他们还要面对这些问题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成因。
与内忧外患的底特律相比,中国正面临汽车的普及阶段,由于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所带来的市场,汽车行业本身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市场竞争压力较小,但长春必须面对国内其他城市的竞争,上海、浙江等沿海城市汽车产业的发展,对长春汽车产业的发展造成巨大冲击。
面临同时不期而遇的困境,1990年代成为两个城市发展的分水岭。1990年底特律高科技园区落成,始于1908年的底特律车展1994年升级为北美车展。2000年长春汽车研究园升级为汽车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园区,2001年首届长春汽车博览会召开,成为长春汽车走向世界的舞台。两个城市以高科技和会展业为契机走出了一条相似的复兴之路。
但在城市复兴的道路上,与长春相比,底特律不仅立足重新振兴传统汽车产业,而且力图使本市产业结构多元化:1996年在底特律推动下,其所在密歇根州通过法案使博彩业合法化;以芝加哥大学和底特律大学为依托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医疗等高科技产业;另外,作为全美黑人人口比重最高的城市,底特律以嬉哈和街头风格为主的音乐制作和娱乐业也有长足发展。近十年,底特律的投资环境、市容市貌、社会治安、财政收入都有所改观,人口和资本都出现回流迹象。
来源:新汽车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