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对中国的定价部门来说,这正是其当前心境的真实写照。由于国际油价持续高烧,使本已倒挂的国内外成品油价格进一步拉大价差,调价压力空前巨大;而另一方面,居高不下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又令调价行为不敢轻易出台。
上周,国际油价曾连续突破近10个月来的最高点,甚至一度飙升至73美元/桶高位。至昨天截稿时,纽约油价电子盘中仍报71.95美元/桶,滚烫的油价已深深灼痛定价迟缓的国内油企。为此,本报上周曾率先预测,国内成品油零售中准价已面临新一轮上调压力。
而随着本周油价继续高位盘旋,这种压力被进一步放大。昨天,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给本报记者算了一笔明细账:过去一周中,国内汽油批发价略有小涨,涨幅为3%。以中石化上海90号汽油为例,价格约为5975元/吨。而同一时间,国际汽油价格大涨了29.4%。以新加坡92号无铅汽油为例,目前价格为87美元/桶,进口完税价高达7245元/吨。
“也就是说,汽油国内外价差达到了1270元/吨。而去年底,国内外汽油价格曾维持在同一水平,价差一度为零。”上述人士说。
柴油方面也是如此。过去一周,国内柴油价格维持在约5350元/吨;同期,国际柴油价格高达83美元/桶,进口完税价为5807元/吨,两者价差达457元/吨。而去年底,这一数字为-400元/吨。
“据我所知,当下有些石油企业宁可偷偷出口也不愿在国内卖油,囤油之风也重新开始抬头。”上述人士对本报表示。
事实上,在过去两年中,每逢发改委上调成品油价的前夕,国内市场都会掀起一股“油品囤积风”,部分加油站甚至为迎接涨价而变相停业。
种种迹象显示,今年的第二轮成品油调价已山雨欲来,有消息称最近两大集团已上报了调价申请,更有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发改委已初步酝酿了调价方案,最快将于本月内出台。
然而,摆在定价部门面前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则是,近几个月来同样维持高位运行的国内CPI。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本周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由于价格上涨具有一定惯性,初步预计今年上半年CPI总水平涨幅将达到3%,全年涨幅可能高于3%。
高层担心,目前通货膨胀压力已如此巨大,如果再调高成品油价格,很可能在传导机制的作用下影响到下游产业链,由此进一步推高物价指数。
作为一种对现代社会和经济影响深远的重要资源,成品油的价格上涨会对公交、运输、民航、农业等行业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也是国内每次调整成品油价都异常慎重的原因所在。
“就国内成品油调价而言,目前很大一块阻力还是来自CPI。”中石油集团石油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石油研究室主任单卫国向本报记者指出,定价部门在决定成品油调价时不可能只考虑单一的成品油市场。目前,农产品价格上涨趋势已如火如荼,如果成品油再涨价的话,给相关产业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最终可能对CPI产生触动。
“这也不是新问题,而是老问题了。但今年,这一问题似乎更突出。”单卫国说。
但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想要通过压住一些关键的能源价格的方式来抑制CPI上涨,这种做法是不对的。CPI之所以高是由于投资过度,只能靠抑制过热的投资来解决,不能归咎于能源价格的上涨。
“其实,以前曾经采取过借管住电煤价格来压低CPI的措施,但我认为,这一措施是不成功的。”周大地最后说。
对此,资深石油专家韩学功向本报记者指出,国内油价调整与否,最后还是看国际油价是否能在70美元/桶高位站稳。如果接下来油价跌落的话,那么事关经济全局的油价调整就可能继续推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