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轿车正进入越来越多的家庭。迅速增多的轿车在给人们带来舒适、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了预想不到的后果,最明显的就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因此,培育绿色、健康的汽车文化的重要性就日益显现出来。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资源禀赋不同,每个国家的汽车文化也不尽相同。比如在美国,汽车就像是这个国家的“国王”,地位显赫、唯我独尊;在各种交通工具中,汽车是美国民众的首选,而且崇尚车型大、马力大、排量大、速度快、外观豪华。可以说美国的汽车文化是一种奢华型的。在欧洲就不同:虽然多数家庭都拥有轿车,但汽车的地位并不像在美国那样唯我独尊、一统天下,许多人在上下班时选择公共交通和骑自行车;在车型选择上,欧洲人更青睐节能、环保、性能好的小型车、柴油车。
在我看来,中国的汽车文化应该立足国情,少一些美国味儿,多一些欧洲色彩,更加注重中国特色。
首先,应该淡化汽车的“地位”象征意识,回归它的“代步工具”本位。不可否认,拥有汽车与个人收入密切相关,但它首先是为适应交通需求而诞生的。因此,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以创造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汽车、公共交通和自行车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作为市民,也要根据实际选择合理的出行方式,而不是把“开汽车”作为第一追求。
其次,根据中国的资源状况和环境状况,鼓励发展节能、环保的小型汽车。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中国有“礼让”的良好传统,但现在发扬得并不够好。只有大家都树立了“秩序”和“规则”意识,并自觉遵守,才能做到既保障安全,又保障畅通。(本报记者 赵永新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