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汽车讯]在结束了全年共25个车型的评价试验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CATARC)于2008年1月7日在天津发布了2007年度 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最后6个车型的成绩,并现场展示了进行碰撞试验的18辆样车。
2007年度评价的全部25个车型,共75台试验车辆,全部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C-NCAP管理中心在不告知生产企业的情况下从各品牌汽车专卖店直接购买,涉及了小型、A类、B类(含高档车型)、SUV、MPV各类车型,购车资金1080万元。与2006年度的12个车型、36台试验车辆相比,车辆数量、类型、涉及企业范围和经费支出都有大幅度增加。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在2007年度还进一步完善和更新了C-NCAP相关的试验设施,直接投入超过1000万元。
按照《C-NCAP管理规则》,这25个车型的75台新车分别先后进行了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50km/h碰撞试验、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56km/h碰撞试验以及可变形移动壁障50km/h侧面碰撞试验等三项实车碰撞试验,每台样车在进行碰撞试验前还全部按照国家标准试验循环进行排放和油耗的测试。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此次特别对2007年度全部车型排放和油耗试验的情况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汇总,引起各方面的强烈关注和兴趣。
2007年度第四批评价的6个车型评价结果同时发布,涉及4个类型,按试验时间顺序分别是:
1、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 中华牌SY7182HS型轿车(骏捷)-B类
2、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长安牌SC7133型轿车(奔奔)-小型
3、江西昌河铃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利亚纳牌CH7161型轿车(利亚纳)-A类
4、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三菱牌DN7160H3型轿车(蓝瑟)-A类
5、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哈飞牌HFJ7133型轿车(路宝)-小型
6、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思威牌/CR-V DHW6454(CR-V 2.4)型多用途乘用车(CR-V)-SUV
根据《C-NCAP管理规则》的评价方法,这6个车型各进行三项实车碰撞试验,评价结果要通过100多个通道的精密测试数据、高速摄像(1000幅/秒)资料和试验前后对车辆特定部位的三维测量,再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综合分析计算完成。每项碰撞试验最多可得到16分,如果安全带提醒装置、侧气囊及气帘是标准配置,还可根据其技术状况得到总共不多于3分的加分,因此最高得分为51分。根据得分,车辆的安全性能分为1到5+共六个星级。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安全带是汽车乘员碰撞保护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部件,一方面,安全带自身性能的优劣对乘员保护的效果影响很大;另一方面,正确使用安全带也是在碰撞事故中安全气囊等辅助约束系统发挥有效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C-NCAP对安全带等约束系统(包括后排乘员)性能的评价非常严格和全面,还对能够明显提高驾乘人员安全带使用率的安全带提醒装置,根据其提示的形式和效果,以及是否具有乘员识别功能给予一至两分的加分,并对侧气囊和侧气帘等对乘员保护很有价值的技术也给予一分的加分。
车辆安全配置的状况和性能对碰撞试验结果有直接和显著的影响,如安全带预张紧器、安全气囊,甚至座椅、头枕等。因此,C-NCAP评价结果要对应具体车型的安全配置说明进行分析,某一车型的得分和星级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同一品牌但安全配置不同的其它车型。一般情况下,C-NCAP选取的是同类车型在市场上销售最多的型式和配置,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则选择标准配置车型。
由于在正面碰撞试验中同时设置了100%正碰和40%偏置两项试验,且增加了后排假人,测试部位和数据也多于常规试验,C-NCAP的技术要求不仅明显高于国内外汽车碰撞法规的要求,对汽车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也是更加全面的考核。因此,一些即使设计上较为成熟和先进的产品由于生产过程的控制和部件质量问题在碰撞试验中失分严重,希望引起生产企业的重视并改进。
最新公布的6个车型的评价结果差异明显,有的产品技术成熟、性能优异,也有的产品车身结构或约束系统还存在问题,碰撞保护性能不足。
C-NCAP是综合性的系统评价,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汽车产品在碰撞安全性能方面的技术水平。得到较高星级评价有相当的技术难度,说明产品采用了非常先进可靠的碰撞安全设计和配置。当然,要全面了解汽车产品的碰撞安全性能还要具体分析其各项得分情况及试验数据。星级不高的产品,能够通过国家标准的测试,就不能简单理解为没有基本的安全性能保障,可能与其价位和配置相关,也有的车型单项有较高的得分,但各项之间不够均衡。
至此,C-NCAP2007年度的评价全部结束,2008年,C-NCAP将继续与大家相伴前行。
据C-NCAP管理中心介绍,2008年度评价车型已开始陆续选定,目前已向有关企业发出了2008年度第一批22个车型的候选通知并跟踪了解产品生产和销售情况。除2006-2007已涉及的企业外还包括8个尚未进行过C-NCAP评价的汽车企业的产品,第一轮试验本月就将进行,全年评价车型数量将大体保持2007年度的水平,能够覆盖国内所有乘用车生产企业。此外,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还将继续举行国内外技术交流和公益宣传活动,普及汽车安全知识,研讨C-NCAP的技术与发展。更多的信息请及时关注C-NCAP网站(www.c-ncap.org)和指定期刊《世界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