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度最“牛”汽车安全技术
吉利BMBS
图一:有了BMBS技术,即使高速行驶中遭遇前胎爆胎也不再可怕 |
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吉利汽车在2008年一开始就给我们带来一个巨大的“惊喜”,1月14日,吉利汽车在底特律北美车展上宣布,一项长期困扰世界汽车安全行驶的技术难题——车辆高速行驶中突然爆胎的安全控制被吉利成功破解。吉利BMBS技术的运用将彻底化解汽车在高速行驶中突然爆胎所引发的车毁人亡灾难。相对于TPMS的被动预警预防技术,BMBS采用的是人工智能主动介入技术,其技术核心就是在驾驶员遭遇爆胎反应过来之前,BMBS系统自动接管车辆,代替驾驶员实施行车制动,从而达到降低和化解爆胎风险的目的。
图二:实车演示高速爆前胎,众多记者对安全停住的车纷纷惊叹:BMBS技术创造了奇迹 |
在今年4月的北京车展上,吉利便当着全国数百家媒体的面作了BMBS的现场演示:一辆吉利远景以135公里的速度疾驶,“嘭”的一声,预装雷管引爆,车速迅速慢下来,然后沿着笔直的跑道平稳停下。现场观众无一不被征服。成都车展上,在四川大地震中创造了二千多名师生无一伤亡奇迹,被誉为“史上最牛校长”的叶志平获赠首辆装配BMBS技术的远景车,成为吉利BMBS第一用户。从而也标志着吉利这项被业界誉为“最牛的汽车安全技术”正式推向市场。
2、年度汽车安全新政
新《道交法》5月1日实施
5月1日,有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开始实施,新《道交法》最大的变化是对原法规的第76条作了修改,进一步明确了汽车在无过错情况下撞人的赔偿责任。
自2004年是事业体来,原《道交法》第76条就引来多方争议,原法规强调“以人为本”,撞了不白撞,规定机动车和行人发生事故时,又激动车夫主要责任甚至全责引来众多司机的质疑,并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某些行的交通问题,如一些地方屡次出现撞上不如撞死、事故逃逸、碰磁敲诈等案例。
新法规最大的变化是明确了汽车在无过错情况下撞人的赔偿责任,并把赔偿限额定为10%,令众多司机松了一口气。以2004年“新交法第一案”为例,当时某车主在北京南二环撞死横穿快车道的行人,最后被判决赔付15.69万元,占整个事故赔偿金的三分之二,按照新法规,他只需承担2.39万元的事故赔偿。但是,仍有不少网友对10%的限额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行人或非机动车违法肇事,还由司机赔10%,无法体现法律的公平和权威。
专家指出,在众多机动车撞人事故中,并非机动车与行人两方的责任,路政管理部门及道路设计部门等漠视行人路权,人行横道分布不合理,导致行人违章,也是事故的诱因之一。“新交法”在完善行人与机动车两方责任的同时,似乎忽略了对路整合交通管理部门的责任。
3、年度最具参考价值汽车安全政策提议
欧盟规定新车必须配备汽车电子稳定系统
欧盟委员会5月23日提议,在所有成员国内,所有上市新车都必须配备汽车电子稳定系统等安全系统,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根据该提议,到2012年,所有新车都必须满足这一要求。
汽车电子稳定系统(ESP)能够在严重的车祸中减少车载人员的死亡率,根据国外有关研究报告显示其有效性仅次于汽车安全带。ESP现阶段在中国市场还只是不少汽车厂商兜售自己高科技、高配备的“把戏”,汽车厂商在自己的新车上配备它,多有“施舍”的味道,但在欧盟以及北美市场,这一“高科技配备”却成为人家的标配,个中滋味,颇让人感慨。
4、年度最具关注度安全事件
C-NCAP遭遇“媒体门”
图三:央视使得C-NCAP处于漩涡中心 |
6月21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了一期节目“C-NCAP真相”,直指C-NCAP汽车星级安全标准的公正性。一石激起千层浪,近年来在业界和消费者心中逐渐形成一定影响力的C-NCAP处于漩涡中心,之后,各大媒体的跟进让C-NCAP在诞生尚不足两年即遭遇一次严重的“信任危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C-NCAP的“媒体门”事件也是2008年汽车安全在中国市场境遇的一个意外却又精彩的展示,汽车安全这个充满社会责任感的话题,在正处青春期荷尔蒙分泌旺盛的中国车市,正被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解构、运用甚至是运作,而汽车安全本身,则在这样的责任和游戏、运用和运作之间,尴尬生存,艰难前行。
现在,纷争本身已经尘埃落定,但我们也很难判断这场纷争的主角到底谁是谁非,不过汽车安全的广受重视并被当做一个市场被热烈地开发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也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C-NCAP的不能承受之轻也正是汽车安全的不能承受之轻。
5、年度最“牛”汽车安全“秀”
中国汽车安全主题巡展
汽车安全不仅是一个技术,它也有可能成为一场“秀”,2008年,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内十大汽车整车企业联合举办,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六大城市巡展的“汽车安全及安全汽车”以其庞大的阵容和不厌其烦的各地巡展成为公众关注汽车安全的一个重要窗口,你也许可以以各种眼光来打量这场“秀”的原始欲望和奉行原则,但或许我们也不该忽视:消费者普遍关注的汽车安全时代已经真的到来了。来源:《中国汽车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