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是汽车产业实现自主发展的关键
自主品牌简单说是指国内汽车生产企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品牌。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条件:一是由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企业)在中国取得商标专用权,即注册商标;二是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商标注册人)在全球范围内独家拥有商标专用权;三是作为消费者识别的主要标志(标注在自产汽车产品车身外部的显著位置);四是国内汽车生产企业要通过自主品牌产品实现自主知识产权。
汽车工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强调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为汽车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汽车产业技术、资金密集,产业关联度大,是体现一国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某种意义来讲,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自主创新水平。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关键是培育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企业,这也是汽车工业实现“自主发展”的关键。
拥有自主品牌是汽车生产企业自主发展的主要标志。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来说,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发展自主汽车品牌,是实现汽车工业自主发展的前提条件,更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我国自主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继续保持了在商用车领域的市场主导地位,在以轿车为主要代表的乘用车领域也取得了明显进展。在商用车领域,自主品牌几乎垄断了国内市场,并拥有一批在国内市场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在轿车领域,则是外资品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以奇瑞、吉利、比亚迪、华晨等为主要代表的自主品牌企业迅速崛起,并在普及型轿车市场占据了一定的优势。2008年,自主品牌轿车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26%左右,而加入WTO前的2001年这一比例仅为15%左右。但从总体上来看,自主品牌虽然进步明显,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发展前景仍然不容乐观。
第一,企业品牌发展宏观战略和规划不明确。由于宏观战略不明晰,长期以来主要汽车企业集团都热衷于对外合资,忽视自主品牌培育和自主开发能力的提升。这种情况在2006年自主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才开始改观。
第二,自主创新的基础薄弱。主要表现为研发费用投入不足、研发人才短缺以及缺乏技术积累,与国外汽车工业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第三,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2008年以前,总体上,外资企业在华发展享受超国民待遇,而内资企业享受到优惠政策比较有限。目前,国家利用外资政策正逐步走向“中性”,政策支持重点正向自主创新转移,但对自主品牌的支持力度离业界的期望尚有一些差距。
第四,市场竞争环境日益严峻。自主品牌企业的产品大多定位于中低端市场,盈利能力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同时,中外合资企业本地化开发力度不断加大,自主品牌汽车的成本优势在不断缩小,这对我国自主品牌构成强大的竞争压力。
第五,自主品牌汽车美誉度不高,未获得消费者广泛认同。主要自主品牌汽车特别是自主品牌轿车发展时间都不长,整体上缺乏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消费者对自主品牌已基本形成低质、低价、低档的品牌印象,与合资汽车品牌之间形成较大差距。
鼓励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是《规划》的核心内容
《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制订目的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其核心内容是“促消费、调结构”。而“促消费、调结构”的着力点则是鼓励自主创新和支持自主品牌企业发展。
《规划》提出的十一项政策措施中的前四项是“促消费”的政策措施,包括减征购置税、汽车下乡、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清理限购汽车的不合理规定。
首先是对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购税。2008年乘用车中轿车和交叉型乘用车销售所占比例为76%。据测算,2008年1.6L及以下排量轿车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为34%左右(超过105万辆),超过整体轿车市场自主品牌市场份额8个百分点。交叉型乘用车2008年销量为106万辆,自主品牌比例接近100%。1.6L以下的MPV和SUV产销量有限。
其次是开展“汽车下乡”。受益车型将主要是自主品牌轻型载货车和微型客车。据有关方面测算,“汽车下乡”专项计划,年内有可能拉动100万辆轻型货车和微型客车的消费。
第三,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受益车型主要是自主品牌商用车。
第四,清理取消限购汽车的不合理规定。小排量汽车受益最大,而这正是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区间。
针对我国汽车产业一直存在着产品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技术和零部件过分依赖引进的问题,在《规划》的重点任务中提出了实施技术改造专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等两项任务。提出这些任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国家的资金支持,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调整的步伐。为落实好以上任务,《规划》中提出了“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的实施措施。今后3年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100亿元作为技术进步、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由于目前从事产品开发的中外合资企业还不多,且以对引进产品的局部改型为主,基本不涉及底盘、关键总成等的开发,因此,政策支持的重点将落在自主品牌企业。
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经过多年努力,自主品牌企业(如比亚迪、奇瑞、长安、福田、东风、一汽等)已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特别是纯电动和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有些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初步具备了产业化推广的条件。抓住当前机遇、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是提升汽车产业国际地位、实现自主发展的重要举措。
《规划》提出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提出了电动汽车产销形成规模的重大战略目标,通过改造现有生产能力,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型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战略主要任务是推动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标和重点任务,《规划》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东北三省新能源车辆
动力系统与整车轻量化
设计制造高级研修班结束“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措施。主要内容有:(1)启动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2)建立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网络,加快停车场等公共场所公用充电设施建设;(3)新增中央投资的100亿专项资金中重点支持研发新能源汽车及专用零部件等。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汽车产业政策研究室 吴松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