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朱教授您说的第二个标准,起爆的条件是所有人都关注的标准,您认为起爆条件,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的标准,真的制定这个标准这么难吗?
朱西产:虽然最关心的是气囊起爆条件,但是我们还是要从保护效能这块说起,首先我们要来了解这个安全气囊是保护什么情况的,它的保护范围,就是能够保护什么样的人的安全,这是它的根本。
涉及到保护效能方面,主要差别是在美标和欧标,在美国市场安全气囊的功能和在欧洲市场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在美国标准里,安全气囊是主约束系统,就是车内成员的保护是以安全气囊为主的,这个在美标里边对安全气囊的保护作用描述是非常完善的,并且非常严格,对不系安全带的乘员也要求保护。并且车里面的气囊,对小个子成员的安全、对儿童,不能造成伤害。我们国家的标准是按照欧标起草的,就是在欧洲、日本、中国,涉及到气囊的保护效能方面,这个基本上是接近的,相应的欧洲标准规定了正面碰撞中乘员的保护要求,我们国内的标准跟美国标准有很大的差别,气囊上经常标准的是SRS,是一个辅助约束系统,所以这是有本质差别的。在欧洲、日本、中国,对汽车的约束系统,就是车内乘员保护,主约束系统主要起作用的是安全带,安全气囊是辅助安全气囊。您刚才提到有更多的表述,为什么不起爆,说你撞的位置不对、撞的力度不够,还有的一些表述,往往说你没有系安全带。没有系安全带的乘员在碰撞中仅仅靠安全气囊仍然有可能安全受伤甚至死亡,因为我们的主约束系统是安全带,气囊是辅助约束系统。
主持人:是不是制定安全气囊打开标准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
朱西产:我们现在关心的是起爆条件,起爆条件现在全世界确实没有标准,一般都在企业用户手册里面进行非定量的定性的说明,如果要制定的话是有很大难度的,因为我们现在汽车是个舶来品,中国没有完全自己制定过一个标准,如果国外有标准的,我们现在汽车方面的标准基本上是翻译,等效采用,基本上是这种方式,所以我们如果自己制定的话,应该说是一个比较难的事情。
第二个问题,如果把保护效能搞清楚了这个起爆条件,我刚才说过欧洲和美国也没有起爆条件的,为什么在那边就没闹出这事来呢,就是他们是保护效能这块的标准,我刚才前边说了一大堆的那些标准,是很难理解的,不是人人都能看得懂的,别说是消费者,就连我们汽车行业里边的一些业内人士也未必能真正理解。这样就是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标准是有了,但是很少去解释。
主持人:目前出台的所谓的建议函您觉得意义何在,这个建议函能否成为真正以后国家汽车安全气囊的标准的可能性有多大?
张耀东:我觉得这个建议函的最大意义就是让大家关注汽车安全气囊的作用。从技术来讲,让大家越来越多的了解汽车安全气囊不是万能的,刚才朱教授也讲的很清楚,只是一个辅助系统,而且触发条件中大家有一个传统的误区,这个减速度是相对减速度,比如触发条件30—50公里撞击的时候,并不是说自己的车速是30—50公里,很多时候是撞在前面的车,相对速度,这个角度确实有问题,这是很复杂的问题,但是我觉得更多的事情是企业的良知。我们将来要自己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标准,这个时候才能完全解决,现在我们只能作为建议。
主持人:尽管它是一个建议函,我们仍然会继续的来关注,看看下一步国家相关部门对这个建议函会有怎么样的批示,也要在此次节目当中继续提醒我们的朋友,上车第一件事情系好你的安全带。如果您想再次收听、收看我们的节目,请登录搜狐汽车点击我们的《星期三会客室》。
[上一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