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并不能完成真正的洗牌。中国本土客车企业希望在全球化中把握未来,以改变以往中低端市场价格战的形象,但这意味着脱胎换骨的改变。
2001年,当作为厦门金龙异地事业部的苏州金龙陷入股权纷争,不少人曾经以为,这就是苏州金龙的落幕时刻。
CHINA DAY
2009年10月,苏州金龙副总经理黄书平乘飞机飞往位于比利时西南部的科特耐特。这是一次让黄激动不已又忐忑不安的旅程:苏州金龙与斯堪尼亚合作打造的“SCANIA Touring”将作为唯一一款全球首发客车在比利时客车展上正式亮相,在此之前,这一历时一年多的设计、制造过程被要求保密到2009年10月15日中午12:00——全球首发的时间,以确保轰动效应。从当天安排上,也可以看出这是一次经过精心安排的亮相:与斯堪尼亚其他产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款被译为“统领”的产品单独占据了一个巨大的展台,在缺乏更多亮点的整个车展上,成为聚集媒体最多的地方。12:00整,黄书平与斯堪尼亚高层一起揭开了罩在“SCANIA Touring”身上的大幕。将黄的情绪推向顶点的,正是这个类似于“开启香槟酒”的仪式。
即便2天后在苏州面对《汽车观察》记者时,提及此,黄书平立即兴奋不已,“我就想,大幕拉开,一扇更加宽阔的大门就向我们敞开了。以前,苏州金龙借助斯堪尼亚巴士底盘团队的技术支持,联合开发中端客车并在中国生产,在新兴国家和地区销售斯堪尼亚•海格联合品牌,但‘SCANIA Touring’却是第一款只在欧洲销售的中国造高端客车。”他停顿了一下,补充说:“与全球最好的客车品牌联合参展,并接受他们最高级别的赞赏,当时我非常兴奋。”
在黄书平充分享受着激动的行程时,同样在场的豪华车事业部商务部经理文志伟却是另一番心情:“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的认可当然让人高兴,但黄总考虑最多的其实还是我们这样的投入,是否赢得市场的认可。这也是我在展会上最留意的事情。”操着不大流利的香港普通话,文志伟告诉《汽车观察》记者,15日开展当天,“SCANIA Touring”就收到了16台订单。“很多人把那一天称作CHINA DAY。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中国的产品应该在全球跑了。”
走出围城
没有什么能够阻止苏州金龙的锋芒了,而对于中国客车而言,这更像是一场经历风雨坎坷而迎来的丰收时刻。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客车合资合作大潮,此时已渐渐平息。很遗憾,多数的合作没能再现乘用车领域的辉煌。多年在海外市场的血战,让遍体鳞伤的中国企业并未赢得更多的尊重。
这二十多年里,规模已经成为衡量中国客车业优劣的最为强势的标准及企业盈利的主要来源,而企业们也从不掩饰他们的野心,越来越低的利润只能成为继续做大的理由,人们期待着用血战到底的坚持换来最后的胜利。“世界最大的客车制造国”的名头几乎让外界几乎忘记,多年来高速发展的中国客车业,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
这问题就是品牌价值的提升。
“中国客车正在步入后危机时代。”有业内人士提出,金融危机的影响不能完成真正的洗牌,中国客车企业需要根本的改变。
苏州金龙上一次认真讨论这件事,已是4年前。2005年,已经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客车企业的苏州金龙提出努力遏制其高速增长的态势,意图将年均50%的增长率强行压至4%,而将提升产品质量、提升售后服务水平作为工作重点。这堪称苏州金龙日后一切决策的奠基石:因为明确了企业转型的方向,期待未来与对手在更高层次展开竞争,才有了与斯堪尼亚战略合作的深入,有了以“安全”为诉求的品牌定位与日益深化。
仍有一些问题不可被忽视:一、苏州金龙首次打造的高端客车能否经受住挑剔的欧洲客户的市场考验?二、苏州金龙能否借此机会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在国内外市场塑造起中国客车的高端品牌形象,并在倾力付出后获得更高回报?不乏评论者认为这可能仍是个漫长的过程。不得不承认,在比利时这样的顶级客车展上,人们赞美“SCANIATouring”的同时,对“海格”的名字依然陌生。
即便这两个问题都能解决,想一举改变中国客车的整体形象恐怕依然需要时间。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方向。苏州金龙的品牌发展模式将会为中国客车企业提供有益的试点效应,这一点意义非凡。但前提是,苏州金龙必须意识到,在成功开拓了新的市场领域后,自己将担负起一个开创者的职责和风险。
“我们正在为2010年初进入市场做好最后的准备工作,目标是初期达到年销售量500辆左右。销售工作将始于中欧,逐步扩展到西欧、南欧和北欧。我们还计划进入中东、非洲和部分亚洲市场。”斯堪尼亚负责汽车与客车业务的高级副总裁Melker Jernberg表示。而黄书平也认为,通过斯堪尼亚全球网络进行销售并享受相应服务,零部件的供应将通过斯堪尼亚服务网络得到保证,这些都将确保世界级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在开发、匹配过程中,苏州金龙的研发设计人员正在承担起越来越复杂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