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晚,就通用汽车宣布腾中重工购悍马失败,通用开始关闭悍马运营一事。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专家叶海林。
不像一场正常的商业收购
辽沈晚报:腾中在企业对完整并购方案的决策行为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就决定收购悍马,导致其在收购程序上出了问题,表面看起来,似乎是“腾中准备不足”。
在您看来,中国企业应该在这次腾中的失败中,得到哪些启示?
叶海林:我个人认为,腾中收购悍马本身就不是认真的,失败也好,这不像一场正常的商业收购,而更像一场炒作。
首先,腾中不是做家用汽车的,而主要是大型机械,这是两个行当,不是一回事。
第二、如果腾中真的想收购悍马,这家企业在收购程序上表现出的不该是这么草率,就此我甚至怀疑,腾中从一开始就把这次收购当成了宣传企业的广告行为,因为他在向我国有关部门提供合法文件的时候,他从来就没有凑全过。
第三、悍马在被收购的过程从始至终,就只有腾中一家收购,甚至没有第二家竞争买家,而且悍马也仅仅是拥有即将要关闭的生产线。
如果说吉利收购沃尔沃看成是“穷小子”配上了“小公主”,至少是一家做汽车的企业,在业内收购另一个汽车品牌。而腾中收购悍马则从最开始就不是谈企业并购的问题,而大多数业内人士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大大的疑问——“腾中到底是不是认真的? ”
脱离开腾中收购悍马,我们再冷静的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问题,这就是另外的一个话题。
首先,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实现海外并购,实现品牌的转移嫁接,的确是推动中国企业成长的好事。
但是,中国企业要对自己的实力有充分认知,在国际市场上,不是兜里有钱,这个事情就能办得成的,要熟悉国际规则和运营环境。
就算中国企业把这些“功课”都做足了,有些东西中国企业想买,外国也是不会卖的,这和中国企业的经济动机没有关系,因为海外市场并不是一个自由市场环境。
美国人“大车情结”受挫
辽沈晚报:悍马从通用汽车旗下“最赚钱的品牌”,到代表美国汽车文化标志的大排量车走向衰落,最终陷入被关闭的境地。这些会对美国的汽车文化产生哪些影响?
叶海林:悍马作为美国“烧包文化”的标志产品,退出历史舞台也并不奇怪,因为这是环保的要求。
但是,我相信金融危机度过后,在美国人心中“大车文化”根深蒂固,这种大排量车品牌在美国还是会恢复的。
说到底,这是哪个汽车品牌能挺住的问题,悍马没挺住,不说明大排量车在美国就没前途。
等到美国经济重新走回正轨的时候,大排量车在美国是会有市场的,因为大排量车在美国也是有需求的。
毕竟,一般情况下,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会有两台车,一台轿车作为日常的代步工具,另一台车是能拉能跑的SUV,因为这些家庭大部分是住在郊区的,进城购物并不方便,需要这种实用的大排量车。
相信过了金融危机后,SUV为代表的大排量车在美国还是会有市场的。美国人的大排量车情结,只是暂时受挫,等经济恢复后,美国人还是会重新拾起对这种车的喜爱。
不该崇拜美式“汽车文明”
辽沈晚报:目前,随着轿车快速进入中国家庭,一些中国人也同样是很钟爱于大排量汽车的。现在随着大排量车越来越被认为落后,在环保的背景下,喜爱大排量车的读者朋友们,是否也该在这方面开始作出转变?
叶海林:美国流行大排量车是美国人自己的事儿,在中国不行。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石油资源占有量很低的国家,我们是玩儿不起这种“大车文化”的。
一些读者朋友对美式的汽车文明崇拜要改变,不能认为拥有汽车是现代文明生活的象征。
我们要调整心态,我们的汽车文化得按照中国的方式来,我们需要的是环保、节能和清洁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