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四娘家花满蹊
文 吴乐晋
像是一场没有预谋的革命,开始于茶余饭后的言资,突然之间,就众志成城。《汽车公社》的诞生也是这样,先是一个模糊的设想,朋友们每人一句建议,这边勾一条细线,那边描一笔淡彩,慢慢,一个杂志的框架也逐渐形成了。
“我的汽车,我的生活”。杂志诞生之际的一句宣言,就像是新车出发前的第一次鸣笛。现在,前面的路正在轮子底下延伸,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在这条道路的两边,是一个当今世界上最具活力的汽车市场。传统京、广、深、沪和东部沿海地区等一线市场的换车、增购潮,和广大中西部、二三线市场的新购潮,这两股力量构筑成这个市场的巨型双引擎。
透过后视镜,我们还看到了这个市场过去的辉煌。它连续7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也就是中国GDP增速的二倍;就算这样日夜兼程地疾驰,目前中国市场的汽车普及率还只有5%,相当于美国市场的十六分之一。
几乎所有人都分享到了这场盛宴。包括中国汽车职业经理人和技术骨干,还有众多相关的新行业和新公司。《汽车公社》的诞生,也得益于此。
刚好,我们的初次试航还赶上了成都车展,并有幸参与被称为“汽车达沃斯”的“2010全球汽车论坛”,我们宁愿相信:这不仅仅是个巧合。
为此,我们专门策划了一期“成都车展特刊”,和读者分享我们所看到的一个伟大的奇迹:过去26年,围绕“自主—合资—自主”这一曲折历程,中国汽车行业已经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我们记下了中国机械工业老前辈沈鸿的期望,也记录了大众老工人周惠忠、东风体产副总经理任勇他们和这个行业共同经历的人生点滴。所有人的故事,汇成了一个主题:那就是发展,前进,和希望。
我们也把足够瓦力的镁光灯打向成都,在全国,还没有哪个市场迸发出如此强劲的增长力。如果说中国市场是世界车市的希望,那成都所代表的广大二三线市场,就是中国车市的新希望。我们对各家公司在成都市场上的战略布局进行了追踪,“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在单个故事背后,一个错落有致的二三线市场产业战略图已隐现其中。
当然,在数字的背后,我们不能忘记,是谁造就了奇迹,谁制造了新闻?在个特刊里,率先倡导“巴适”汽车文化的成都人,是这一切的缩影。这些“爱车,爱生活”的成都人代表着广大的中国汽车消费者,他们爱新鲜也爱怀旧,爱热闹也爱清静,他们无处不在,分布于城市和农村,他们向上联系着广大的汽车厂商,向下联系着无穷无尽的与汽车相关的文化消费娱乐行业。
所有中国城市里头,成都似乎是最不受外界影响的。没有因物质的极速膨胀而无可适从,相反,他们依然保持慢一拍的节奏,免疫于技术的加速度之外。这些人似乎还是杜甫写“黄四娘家花满蹊”时成都人,不管贫富,倾城都是赏花人。现在唯一的疑问是他们是否还能坚持这样的生活,以及能坚持多久。
不管怎样,这种城市精神有助于修正那种狭隘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被国民生产总值、各人收入增长、工业化、技术进步和社会现代化所统帅,并笼统地将指标与人们自由幸福生活的扩展划上等号。
因此,在一切都还没有彻底改变以前,我们想重申:发展更应该是扩展人们享有真实幸福的一个过程。技术,应该是帮助人们过上自己愿意过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而不是相反。
这也正是《汽车公社》的主张!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