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再有能力、个人再有能力也没用,谁也脱离不了市场、脱离不了环境。这么好的政策、这么好的市场,失败的风险要小得多
9月15日,也就是离这个仪式不足半月之前,《汽车商业评论》独家专访正在中央党校秋季班学习的徐和谊,彼时,他气定神闲,踌躇满志。
对他来说,集团公司、股份公司成立是掌舵北汽前4年工作的胜利,也是今后北汽酝酿更大动作的起点和基础,意义非凡。
全日制封闭式的校园学习生活给了徐和谊难得的摆脱日常杂务的时间,但并不能放松其加紧赶路的急迫心情,比如每天进出中央党校的车大多数是另一个徐姓掌门人旗下合资公司的产品奥迪,而那是他这个徐姓掌门人旗下合资企业北京奔驰的竞争对手。
过去4年来,北汽在徐和谊的规划下,宏伟的蓝图一步步落实到地面,生根发芽并热烈生长,他已经不必忧患一城一池的得失,他清晰地知道水到渠成的道理。
徐和谊将带领北汽向何处去?以下是《汽车商业评论》与其对话的节录。
“一个剧烈变化的阶段”
《汽车商业评论》:你怎样理解当前世界汽车与中国汽车的产业发展现状?
徐和谊: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正处在一个剧烈变化的阶段,传统发达国家汽车市场开始出现明显下滑,而新兴国家市场在迅速增长。在传统的汽车发达国家,不管整个汽车市场,还是这些国家的汽车企业集团,规模都出现了大幅的下滑。
所有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遵循一个势能理论。对于汽车产业来说,就是从发达国家向相对落后的国家转移;在企业层面,是跨国公司不断从本国市场向新兴国家市场转移,进行产能扩张和新产品推出,并同时加快技术转让,从目前看,汽车跨国公司在产业转移上,更是表现为全产业链转移,包括生产制造、销售、采购,甚至研发也开始转移了。
由于这种产业和技术转移,新兴国家市场的汽车产业开始快速发展,同时新兴国家市场的汽车企业也正加速进步。其中作为新兴国家市场的代表力量,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正不断吸引世界瞩目,并将逐步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主要力量。
而国内汽车企业在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对外合资合作过程中,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加速发展。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中国汽车产业将逐渐从原来的附属地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将在世界汽车中发挥重要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重要表现在什么地方?是我们的市场大还是我们自主品牌的力量大?
这种影响力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中国市场将不断增长,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决定其在全球市场的表现;二是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合资合作的好坏,决定他们在中国市场上发展的好坏;三是本土企业将逐渐掌握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世界汽车市场的重要力量。在未来,中国将会有一些大的汽车集团在世界汽车格局里面占据重要位置。
这种大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什么?如何实现?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探讨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汽车的自主创新问题,就是要解决我们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我们的资源节约问题,解决我们的环境友好问题。而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技术进步、技术升级问题,要使中国汽车从原来的引进、消化、吸收的发展状况,变为走出去,使汽车产业要从原来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转变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
对于汽车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一点已经被很多人理解,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能够贡献GDP,目前汽车产业的增加值占了GDP的2.6%,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二是贡献税收;三是解决就业。
而汽车要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还要再增加一点,就是在未来的产业分工中,中国要逐步占据世界汽车产业链的高端,中国汽车应该要在世界汽车产业链上切分到更多的蛋糕。
实现这样的目标,中国汽车产业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中国能够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去占领国内外市场。对于企业,就要求我们要具有核心竞争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没有这个核心竞争力是走不出去的。
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目前的现状是,改革开放30年,我们当时提的“以市场环技术”,换来的都只是制造技术。车型的研究开发技术,特别是汽车核心部件的研发技术,比如发动机、变速箱、电子控制,目前我们是不掌握的。我们生产的发动机都是买来的,是比较落后的发动机,真正最新的,比如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柴油机高压共轨技术这些未来发动机技术方向,我们没掌握。我们只能生产手动变速箱,生产不出一台自动变速箱。所有的发动机、车身控制、变速箱控制的CPU,这些东西我们是不掌握的。
再看看我们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基本上都是上面有一个大公司,作为出资人拿出钱来跟外方进行合资,是一个投资公司的角色。而刚才说的三个核心的东西,技术、品牌和制造营销的体系,都是外方的,我们只需要出钱,然后找块地,然后派一些比较低成本的劳动力进去,这事就能干起来。
但是,如果只有这样的发展模式是不行的。在这种模式下,汽车在合资过程中,有几个钱是要给外方的,第一是技术转让费,每引进一个车型在转让的过程中都需要技术转让费;第二是技术提成费,就是每销售一辆车,都要交技术提成;第三是所有的设备采购,特别是模具和夹具的采购。而且发展自主的知识产权也是难以实现的。
拥有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有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第二是拥有独立的品牌,第三是拥有完整的生产、销售、技术、质量体系。拥有这三个东西,企业才可能自由发展。而这也正是北汽股份公司成立的意义。
“整个把这块做活了”
《汽车商业评论》:那也就是说,北汽股份公司成立就是为了北汽的自主品牌?
徐和谊:北汽股份的成立就是去解决自主品牌的问题,解决上市融资问题。总体来说,就是要北汽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个单独的自主品牌说拿起来就上市,它的盈利水平、它的品牌能力、产销规模,可以说没有5年、10年达不到那个水平,根本就上不去。所以这次组建的时候,一个基本的想法就是把自主品牌项目弄进来的时候,把一些合资股权都放进来。北京现代的中方资产是通过北汽投资的形式装进来,之后我们再把北京奔驰的中方资产放进来。
我们整个是把北汽乘用车的业务都放到了股份公司里,这样整个乘用车的平台,从业务上整合到一起了,整合到一个股份制的企业里了,把业务理顺了。凡是乘用车的业务全进来了,没丢三没落四。
第二个意义,把整个乘用车业务这块彻底地进行了改制。原来是纯国有也好、一股独大也好,这次改成为一个股份制的公司,新引入了5个股东。这对北京汽车乘用车的发展应该说如虎添翼。融资的渠道扩展了,包括为下一步的上市都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意义很大。
再说白了,这等于整个把这块做活了,自主品牌乘用车有一个实体了,把这个公司整个推向了私募市场,未来再推向公募市场,过去我们是纯国有、老的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做大做强,显然这种体制不利于业务的发展。
你估计什么时候上市?
现在还只是股份公司这一步,还没有到上市这一步,我觉得还遥远,谈得太早。下一步我想还不是上市,是私募,私募完了之后才谈到上市。现在追捧北汽的太多了,很容易私募。
至于上不上市,关键还得看后边顺不顺,政策上有没有什么可突破的,现在都很难定。有些东西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而且我觉得这不是重点。
乘用车业务都装在股份公司里了,如果福田能装进来就更好了?
它完全是商用车板块,我觉得还是这两块分开更清晰,一块乘用车、一块商用车,也便于两个板块各自的发展。而且我想,多一两个上市公司对集团来说更好一些。
下一步我们对零部件还有一些打算,零部件这块也2年多了,现在发展得也非常好。零部件的海纳川还没纳入,服务贸易也还没纳入。时机合适的时候也要把它推向资本市场。
那么北汽股份和北汽集团是什么关系?
北汽集团还是行使出资人权利,它是大股东嘛。就跟上汽集团似地,相似。上汽集团是上汽集团,上汽股份是上汽股份。这是北京汽车发展历史中一件很大的事,期盼了多少年了。
集团化是北汽发展重要的一步,最关键的一步。集团化好多工作还要做,现在才是刚起步,要做的事太多了。
以前我说你是剪刀手,把那些七零八落的东西剪了,现在是不是该剪完了?还有没剪的是什么东西?
基本剪完了,到今年年底吧,就剪完了。没剪完的就是资产经营公司还有几个没退出的企业,这不到今年年底走完这个程序,正在往前推。
“有市场的产品我干嘛不干”
《汽车商业评论》:北汽自主品牌,你觉得整体的进展情况怎样?
徐和谊:我觉得还算比较顺吧,都在计划当中往前推,个别的项目上时间有一两个月的滞后,都是技术问题,但是我觉得还都算比较顺利。
你为什么也进入微车领域?
市场好,有市场的产品我干嘛不干?关键是在哪干的问题。重庆、株洲都在干。重庆是跟银翔签了一个合资公司,重庆有微车配套基地,它的生产环境、资源非常好,西南地区有很大的市场,当然也不光西南的市场了。
目前北汽在整个车型系列里面是一喜一忧。我们全系列,在全国汽车集团里面,产品系列是最全的。从农用车一直到重卡,从小面一直到大的客车,从经济型的轿车一直到奔驰。这是我们很重要的优势。
下一步要大力发展微型车,特别是小排量车。然后是自主品牌中高级轿车,我们要把我们的利润放在这一块。当然,越野车也要搞好。
你们跟银翔合资速度很快。
是挺快,明年就要投产嘛。谈了2、3个月,一个季度之内的时间。他们有现成的基础,它一直做摩托车,在制造领域并不陌生,包括发动机。它在重庆江北开发区征了一大片地新建了一个基地,跟我们合资之前它就想干这个事,所以一拍即合,很多事它早都做了。它想找个大的整车企业做,从技术、团队上发挥各自优势。我们有现成的新开发的产品,也给它节省了时间。
这是微车。株洲那边怎么样了?
产品很快就要正式下线了。株洲微车、轿车都有,微车跟重庆的略有不同。十月底第一个产品就要投产,年底第二个产品投产。株洲不是独立企业,是我们一个生产制造基地,我们100%控制的,是我们征地、投资的,地方给了很多政策和资金支持,干得很顺利。
股份公司成立以后,在自主品牌乘用车的规划过程中会有哪些大的动作?
北汽股份在自主品牌发展规划方面,在未来5年,从产品这方面,至少将要有9个系列20余款车陆续上市,包括基于萨博技术平台的中高端桥车,包括SUV越野车,包括现在进行的交叉型车,包括正在全力以赴做的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等等。
第二个方面,是北汽股份公司成立以后,自主品牌在未来5年时间,要形成至少60到70万的产能,在产销水平上,到2015年左右,自主品牌乘用车要能够达到50万甚至更高一些水平。
北汽自主品牌发展起步比较晚,还能有哪些优势呢?
北汽自主品牌轿车的定位是非常明确的,属于中高端,因为基于萨博技术平台,技术来源本身是高端的,我们可以引进消化吸收。
萨博有几个传统的优势:第一是发动机,世界汽车涡轮增压的领先者;第二个刚才说的变速箱,这是萨博的核心优势;第三是车身技术,萨博的车比欧洲其他品牌的车普遍轻,但是它的结构是最好的。萨博的车身结构比同级别的车都要先进,在同等重量时候的车身结构比他们都坚固。
再一个,北京最大的一个优势北京对人才有吸引力,上海都未必。这就是北京的聚集优势。
萨博那一块呢?
萨博的产品是我们自主品牌寄予厚望的,刚才说的9个大系列,有4个系列是围绕萨博产品在做。现在所有的消化、吸收、开发的工作都在正常进行。个别的单元有一两个月的延期,计划是明年年底上市,应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有人说北汽这次收购的萨博技术落后,例如这次买的变速箱好像是1997年左右技术的变速箱。是这样的吗?
很片面。萨博的手动变速箱是世界上最好的,很轻,并且它随便挂挡,从行家来讲就是发动机和变速箱的配比是最好的,该有劲的时候,一定是有劲的。这是很难得的。这种配比是长期积累最后调成这样的。
我们找了10辆车来试驾,找的是专业试驾员,有进口的,有国产的,拿10辆和萨博93、95同样对比,开出来之后,对萨博的评价是最高的,就是因为它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的配比是最好的。这是它的第一个优势。
当然,手动箱肯定在技术上比自动变速箱要落后,有的人爱开自动的,有的人爱开手动的,你也不能说他爱开自动的,你非得卖他手动的,所以我们要考虑技术改造的问题,我们要在手动变速箱的技术上开发出DCG双模的技术。
“我们目标是保五争四”
《汽车商业评论》:你觉得北汽的战略布局,现在布完了还是在布的过程中?
徐和谊:没,早着呢,现在还在抓紧弄,整个布局国内这几个大区都要有所考虑。增城算是一个,华南吧,重要基地,株洲算华中,重庆算西南,华东还有,主要在长三角,看吧,还得看资源,还得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西北也要考虑。
这一轮并购跟90年代国内掀起的集团化热潮相比,你觉得这一轮跟那一轮有什么不一样?
不一样,那完全不同,没法比。那时候中国汽车根本就没有进入家庭,汽车发展没到这个阶段,产量才百十万台,市场没成熟,没培育到那份上,你搞那个,显然脱离市场去干,那不是瞎掰吗?
第二个,当时运作的时候,那时候还是计划经济刚刚结束,在往市场经济转型,很多人,从人的观念,我们整个配套的政策,以及各种手段和工具,不是说不健全,甚至是没有,甚至在人们意识里还是零呢。环境不成熟,你怎么搞啊?当时那种收购就是我吃你,完全通吃,根本没有那种股权结构、资产置换、多种形式的参股,那时候完全不成熟,环境没到那,环境不成熟、市场不成熟。
所以说一个企业、一个决策层,自己凭空想做什么,那肯定要失败,企业再有能力、个人再有能力也没用,谁也脱离不了市场、脱离不了环境,肯定做几年就完了。现在不一样,这么好的政策、这么好的市场,我觉得成功的可能性巨大,当然,失败的风险也存在,但是相比要小得多。没做成的肯定也有,主要因素就不是在外围了,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内部。
现在咱们的格局,广汽老要收华晨,我们在东北,华晨有没有想过要弄进来?
目前没有。
现在中国汽车的竞争格局,中央国企、地方国企,都在争,都在加紧布局。
这次国务院出台兼并重组政策有一条,我觉得是突破性的,我都没想到,就是分税,分税比例可以协商,兼并企业和被兼并企业,分属两个地区、两个省市的,税并不是说都留在被兼并企业,这样的话就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你所在的地区,解除了过去兼并重组中地方政府不太支持的限制。
这条政策是突破性的,解决比较重大核心问题的,给各方利益格局都能够兼顾到的重要转折。我要是不在北京老出去,因为我是市属企业,市政府肯定要考虑这些,现在,我要做大做强,虽然你有些东西没在北京市,但一样给北京财政带来收益,那当然支持你了。
现在你觉得中国汽车的格局,都在兼并重组,四大四小都在争,你觉得未来格局有变化吗?
肯定有啊,变化肯定有。十二五完了,别人我不敢说,我说说我自己吧,我们目标是保五争四,现在就是第五。不知道啥变化呢,谁爱听谁不爱听,反正得往上走。
往上走需要人,我看北汽最近招募了很多人,你们的人才梯队是一个什么构成?
人才这个团队建设和你这个企业的体制机制有很大的关系,体制机制没有变化、不解决根本问题,好的人才团队你也留不住、也培养不起来。随着北汽体制机制的改革、调整,必然给人才团队的建设带来好的土壤,具备了这种可能性。
你现在在各个板块上都有精兵强将。
基本的雏形有了,这些带头人,基本各个口都有。还要陆续将一些拔尖的人才充实到我们当中,还是要有吸引力。我想在今年年底以前,我们的人才团队建设上还会有更多的领头羊。
研发格局这块,你究竟怎么搞的?
研发大的格局基本定了,下一步可能在小格局上还要有调整和完善的工作要做。下一步在研发这块,我可能在体制上,按照北京市的政府政策,要做一些改革和突破吧。鼓励这些科技人员,有一些更长效的激励机制吧。北京中关村作为国家试点,政策出来了,现在文正式发下来了,下一步我们想在这方面做一些创新吧。调动大家积极性,有利于稳定人才团队,特别是技术骨干,很有好处。
我觉得,我判断十二五末,我们整个的产量能达到3500到4000万辆,跑不出这个数,肯定有些官员不爱承认这些事,不爱听这个数。
第二个我想提出来,大家下一个的注意力不要光放在国内市场,还有一个很好的国际市场。我想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大踏步地、实质性地走出去,可别都瞎这儿。十二五这5年会很大变化。
国际上公认我们实力比较弱,你觉得未来我们出去的话,会是个什么变化?
很快的,我觉得会非常快地成长起来,你想吧,我原来管过家电、管过轻工,我早说过一句话,中国的汽车产业一定会和咱们国家的轻工和家电产业发展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晚10年。谁能想到,你现在出国看看,甭说别的,欧洲美国的市场,到那商店里你看看,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多了,过去都是日本产品横行天下,现在我们的都进来了,没什么了不起。
中国汽车业未来在全球立足,你刚才说了家电业的特征,你认为自主品牌汽车也是走这条路,我们的主要竞争力在什么地方?
我觉得类似家电,中国人这个民族还是比较勤劳,能够吃苦,那种进取心,相比还是比较强的。从我们现在来看,真正汽车进入家庭是2000年之后的事了,03、04年是个高峰,后来07、08、09年,发展真正进入家庭、开始进入汽车社会门槛,短短不足10年时间,你说那些时间,前5、6、7、8年咱们在造轿车上还是小学生呢,短短7、8年时间我们学会了造车,就成为高中生了。
我想,未来再有几年时间,我们就真正会设计、会创造了。中国人这种勤劳、吃苦、进取心,我觉得是中国竞争力的核心,这种精神,西方社会是不可能的事儿。
普通工人的文化素质也比别人强。
对,相对人也比较听话,再一个就是平常所说的咱们各种原材料的成本还是有经济优势,比如说钢铁。国家大量的劳动力资源,13亿人口你说多大劳动力,别老说沿海地区用工荒啊,那都是短时的、局部的,人在那儿呢,我们国家整个劳动力人口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这优势谁比去?
同时,我们国家这些年在注重教育,有劳动力的这些人受到的教育,普遍达到高中、职业技术学校的水平,这个人口比例太大了,不是小学毕业、初中毕业,受教育的多了。
还有一个,我们通过国内市场几年的培养、锻炼,积淀了一些竞争基础。没有国内市场的培养,上来就到国际上打去,别逗。这些年由于中国国内市场大,为走向国际市场打下了基础。
还一个优势就是我们国家在全球经济所占的比重和拥有的话语权越来越重。这也为这个行业产品走出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