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能力对于一个产业的正面作用该如何体现到大型公司里,这类话题本应该成为中国企业和商学院研究的方向,但更多时候,我所能看到的是这些人在高谈阔论先进技术代表的未来,比如DCT,比如电动车
写下这个标题,连我自己都有些吃惊。
10年前我在一本杂志工作,我们在其中一期策划了“实业立国”这个封面。当时选择的三家企业是:海尔,它正在开拓海外市场;雅戈尔,它打算从服装产业链向上做到原料;万向,它的美国分公司刚刚起步。
那时企业一般是从经济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以及游说政府(比如产业扶植)等角度来寻找发展机会。我们选择企业的原因是,第一,他们正在突破原有的产业链条——进入其他业务,第二,他们正在突破原有的市场约束——进入国际市场。
这是当时财经类刊物分析企业的标准。人们对于企业和政府都还怀有美好期望,都想从中找到某个可以代表中国产业的标杆,一如通用汽车在美国汽车业的地位。
我记得,吉利汽车的李书福就是在那时的一场论坛中说的“通用和福特迟早要破产”。我们已经无从还原吉利为何要进入汽车以及遇到的挑战,也不曾设想过在2010年的时候吉利因为收购沃尔沃而成为外国人眼中中国汽车产业的标杆之一。我们惟一可以确信的是,吉利的起点是模仿。
模仿这个词在如今的语境里,可以替换为比较批判的“抄袭”或者比较草根的“山寨”。就我的观察而言,抄袭大都用于学术环境,而山寨则更多出现于产业之中,比如汽车,比如手机,比如平板电脑。
山寨是什么?在很长的时间里,山寨代表了对主流政权的反抗,以及对自己小社会的维护。它利用少得可怜的资源,来创造出惊人的吸引力。我一直想知道,山寨能力对于一个产业的正面作用该如何体现到大型公司里,这类话题本应该成为中国企业和商学院研究的方向,但更多时候,我所能看到的是这些人在高谈阔论先进技术代表的未来,比如DCT,比如电动车。
很多人没注意的是,当山寨拥有了更大的用户群的时候,它对产业的正面促进作用其实很明显。有个例子是,手机上添加MP3功能,就是从山寨机开始,从而影响了主流手机制造商的设计思路。
中国汽车产业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促成了若干新的企业集团、建立了若干电动车联盟,如果你愿意做些搜索,你还能看到遍地开花的零部件产业园——其中有些也是电动车相关的。我们更喜欢方向性的探讨,方针、政策以及大环境,似乎有了这些就足以保证中国在10年或15年内成为世界的某个产业的强国。
但在深圳的EVS25电动车大会上,那些勇敢站出来的却是山东省的电动车企业,除了产品展示之外,他们还兼顾了搞笑的作用,无论是品牌设计还是产品造型。但我觉得,这种声音之中,总是会有几个走入行业之中,如同当年的吉利汽车。
中国提出要搞底特律的城市不在少数,但有谁知道,底特律诞生之初的那些令人发笑的产品和企业呢。这些企业铺垫的土壤,让底特律三大得以存活并引领行业。
深圳和北京的EVS大会间隔了11年,北京是1990年。这其中的差别是,中国从一辆电动车也没有,现在成为汽车大国,并且正在打算成为电动车强国。
10年的时间不短。海尔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人人学习的榜样,家电行业的新军层出不穷;雅戈尔的产业从服装转入房地产以及其他;万向还是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集团,只是它的收入中大部分来自汽车之外。
李书福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将跨国公司寻找中国电动车合作伙伴称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他不是预言家,但他拥有源自山寨的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