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是必然的, 但却总是由一些偶然所触发。这看似矛盾, 却很好地解释了起亚在过去十余年中走过的历程。在全球汽车产业中东亚势力崛起的大背景下, 起亚的大步发展是一种必然。然而, 2006 年将彼得- 希瑞尔招至麾下——这或许是个偶然的机缘——但却直接决定了起亚产品系今天的高度。
![]() |
很难说是彼得- 希瑞尔成就了起亚,还是起亚成全了彼得- 希瑞尔。虽然希瑞尔在效力起亚之前已经功成名就, 奥迪TT、大众EOS 这些开创之作奠定了他作为顶尖汽车设计师的地位, 但我们很难想象在奥迪或是大众这样庞大的机构和致密的磁场中, 希瑞尔的创意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正如他在起亚做的那样。他在短短5年的时间里, 帮助起亚形成了独特而统一的造型基因, 并让这个家族焕发充满时代感的活力。
![]() |
相信有不少圈内朋友和我一样, 带着对希瑞尔的膜拜来欣赏这款起亚K5。为了更好地了解它, 让我们从它的渊源来开始讲述。起亚的车型命名根据不同的销售市场而有不同, 比如美国市场的Optima、韩国市场的Lotze 以及欧洲市场的Magentis, 都是我们所熟悉的远舰。2004 年投产于东风悦达起亚的远舰是这一车系的第一代产品, 而此次全新的K5 则是第三代。打开起亚的韩国本土网站, 中高级车有两款, K7 和K5, 前者正是以进口车登陆中国的凯尊(Cadenza), 后者虽然在中国也叫K5, 但在美国市场却依然被称为Optima。似乎起亚已经开启了以数字来命名车型的新规则, 但显然还没完成彻底的切换。
起亚K5 给人的第一眼刺激依然来自于其家族化的前脸格栅, 这个彼得- 希瑞尔笔下的"Tiger Nose" 被翻译成" 虎啸式前脸", 但个人认为英文的称谓更为形象和容易理解。不过前脸绝不是K5 仅有的造型亮点, 设计师的高明之处在于把一辆轴距为2.795 米、长达4.845 米的中级车打造得如此动感十足。这种效果的营造主要来自于车辆后部的造型: C 柱以及后风窗的线条充分向后延伸, 类似Fastback 风格, 而行李箱盖短小精干, 后悬缩短并微微上翘。正是这种在中级车上不常见的线条处理让起亚K5 的运动风格得以突显, 也正是这一风格让起亚K5 的定位和同平台的第八代索纳塔明显区分开来, K5 的官方定位锁定的竞争对手为别克新君威和马自达6睿翼, 而第八代索纳塔则依然紧盯凯美瑞和雅阁, 差别立刻一目了然。值得一提的是, K5 上市时间为3 月, 而第八代索纳塔为4 月, 作为同一个集团旗下的兄弟品牌,起亚K5 将首次赶在同平台的现代车型之前于中国上市, 或许随着产品的提升, 起亚将逐渐高调起来了。
![]() |
要强化运动风格定位, 只是车身轮廓上的工作还不够, 设计师在K5 的外形上做了一系列的风格强化和点缀。车身上巧妙点缀着银色和黑色的搭配, 包括进气格栅、日间行车灯和前雾灯组合、侧进气腮、后保险杠下沿和双排气管, 甚至连轮圈也是银黑的搭配, 轮圈条辐表面光亮如银, 条辐间隔的斜面则漆黑如墨, 如此强烈的色彩对比令人印象深刻。而18 寸的轮圈也是我能想到的同级别最大, 视觉效果固然出位, 但也留下不少使用中的隐患:大面积的轮圈表面与轮胎壁齐平, 极易蹭花, 而扁平比为45 的轮胎在中国的道路条件下也着实非耐用之选。如果有机会从高处俯视K5, 则配合全景天窗的全黑玻璃车顶会显著地提升整车的档次, 因为这实在不是该级别车型所常有的配置。
![]() |
东风悦达起亚为K5 准备了两种色调的内饰, 我们的试驾车是黑色内饰的顶配版。进入车内, 较为突出的变化是中控台向驾驶员位置略微倾斜, 这个9.6 °的倾角给予驾驶者更清晰的视角和更轻松的触控。这个人机工程学角度考虑明显更加科学的设计, 并没有在所有车上采用, 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给右舵车增加额外的模具成本。在内饰设计的发展上, 变是唯一不变的主题。记得当年老款马自达6 上市时的银黑色调内饰曾让无数人惊艳, 而今天人们已经逐渐对大面积的镀银审美疲劳。起亚的设计师把握住了这一方向, 在K5 的车内, 除了挡杆座和车门把手有一圈镀铬, 其余均是暗色调处理。方向盘、中控台、后排中央扶手处装饰的是乌木纹理的材料, 其余如真皮、注塑材料、金属板条等, 均是深黑色调, 风格统一并且高雅。很多时候看一部车, 被打动最深的往往是一两个微小细节。起亚K5 打动我的正是中控台边缘的一圈真皮缝线, 这样均匀并且细致的一圈针脚对于捷豹、法拉利车内的高端定制内饰来说或许不算什么, 但出现在起亚K5 这样一款中级别车上绝对突显诚意, 于是我心中顿生好感。
我曾对很多朋友表达过我对于车价的看法: 尽管近一两年来车价的降幅不如前些年明显, 但是大量高端配置的普及化间接地给予购车者优惠。这在起亚K5 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带加热和通风功能的座椅、后排音响和空调控制, 以及前面提到的分段式全景天窗, 这都是原本行政级车上才出现的配置, 如今在起亚K5 上都能被发现。还有一些细小的设计流露出人性化的体贴。中控台的下方除了点烟器之外, 还分别有一个12V 独立电源和USB 插口(不但能数据传输, 还能够充电), 在数码设备日益增多的今天的确非常有用;独立式烟灰缸也为不吸烟的车主提供了选择的自由, 弃用烟灰缸便多了一个杯托。仪表盘中央位置是一块大面积的液晶屏,能够显示丰富的车辆信息, 其中一项功能颇有特色, 车辆发动时如果方向盘原本打过的角度大于90 度, 液晶屏上将出现回正方向的提醒, 对于粗心的驾驶者还是非常体贴的。
![]() |
动力方面, 起亚K5 搭载θ- Ⅱ系列发动机, 包括2.0 升和2.4 升两款, 最大功率分别为165 马力和179 马力, 手动和自动变速器都为6 挡, 后者带手动功能并配备方向盘换挡拨片。噪音控制被起亚视作提升整车品质的重要一环, 怠速时噪音仅有36 分贝, 低于绝大多数的竞争对手。正常行驶过程中, 发动机沉稳有力, 只是在全油门加速时, 发动机才稍显暴躁, 不过伴随而出的是充沛的动力。发动机在自动模式下换挡平顺不易察觉, 但是换至手动模式后, 无论挡杆切换还是拨片换挡, 都感觉略微有些迟滞, 换挡过程不如期望中那样干净利索。
![]() |
起亚在K5 的悬架设计上有所突破, 后轮采用多连杆式独立设计, 但是减振器和螺旋弹簧分离, 双气流式减振器具有可变的机械属性, 能够兼顾路面的舒适性和弯道的稳定性。实际体验下来感觉K5 的悬架表现趋于中性, 道路的细微反馈比较直接, 但这与大尺寸低扁平比的轮胎不无关系, 料想使用较小尺寸的低配车型将表现得更为舒适。方向盘操控的感觉相比我印象中的韩系车有了很大进步, 转向力度沉稳, 方向盘的小角度调整清晰准确, 已经渐渐与欧系车风格接近。
自广州车展以后, 现代和起亚已经揭开了向中级车市场进军的大幕, 同平台的起亚K5 和第八代索纳塔具备了向这个级别传统竞争对手挑战的实力。我们在种种事件营销上, 如赞助奥运会和世界杯, 看到过现代和起亚在品牌打造上的不懈努力。但这一次却比以前更为有力, 因为, 产品永远是提升品牌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