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对萨博汽车的争夺,是一道伪命题。
在萨博汽车因为亏损原因无法继续生产之后,它不得不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之后,这家瑞典汽车制造商开始辗转于华泰、长城、庞大以及青年汽车等中国本土的汽车资源之间。与萨博在中国之外市场的无人问津相比,在中国诸多的汽车资源纷纷作争抢状。
2011年5月18日,中国国家发改委举行协调会,对萨博汽车的争抢者做出辅导。这其中透露的意义可能有很多,更说明了中国整车制造商的饥渴。好在对萨博表现出浓厚兴趣的仅仅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非主流整车制造商。假如在没有过多行政因素在内的话,应该会有更多的国有整车制造商加入到争抢的队伍之中。如果要了解中国的市场化的话,这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虽然萨博与庞大之间的合作,还没有最终的结果出来,特别是政府部门对合资的态度还没有明确,但它并不能否定,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伪命题。
在中国汽车经过30余年的合资之后,它能且仅能依靠的是合资。当初所谓市场换技术之假设,完全成了假想。但是,中国汽车并没有在30年后承认这一错误。相反,在合资的路上中国汽车越走越远。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中国汽车放弃了合资的底线。
所以,在三次大范围的合资潮流之后,大型的国有整车制造商无不借助跨国汽车制造商生存了下来。萨博进入到中国市场寻求合资伙伴,给了民营资本寻求突破的机会。但在国有资本主导整个汽车产业的情况下,无论是庞大、华泰还是青年汽车都不会有很宽裕的选择。更何况,他们需要首先突破政府的审批,而这是民营资本最弱势的地方。
在这层意义上,庞大、华泰等呈现的是中国汽车所谓市场化这个伪命题。
就庞大自身的实力而言,与萨博进行合作是无奈之举。上月,庞大上市首日大幅破发。这也创下中国汽车经销商集团上市的新纪录。由于中国对汽车经销商上市的估值没有明确的标准,所以让庞大破发实属必然。当然,就庞大集团而言,凭借规模它可以成为一家大型汽车经销商集团,但在公司的模式上,它并不完美。
以其乘用车业务而言,斯巴鲁的垄断性代理增加了其盈利。随着斯巴鲁国产化的推进,合资后庞大汽车不可能在斯巴鲁的销售网络中仍占有这样的位置,一旦调整来临,庞大的盈利必然缩水。所以,选择与萨博进行合作也是庞大汽车改变商业模式的机会。庞大与庞庆华的选择莫过于此。这是否是中国汽车经销商发展的必然,还有待论证。
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美国市场,其大型汽车经销商集团Penske汽车曾计划在通用汽车剥离土星品牌时收购它,经过一番调查后,最终选择放弃。其中异常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这与Penske汽车从事服务商的根本性战略并不相符。
因之,庞大与萨博进行合资合作在庞大汽车的企业定位上也是一道伪命题。在中国汽车销量不断扩大的时候,大型汽车经销商集团成为一股显性力量。整个市场以何种姿态面对大型汽车经销商集团还没有定论,大型汽车经销商如何给自身以清晰的地位,整车制造商在多大程度上能容忍大型汽车经销商集团的存在,都是难以回避的问题。
在这种根本性的问题得到解决之前,大型汽车经销商集团只能以短期的利益而不是长期的战略作为选择的重点。与此同时,整个中国经济的宏观环境,也没有给以私营资本为主的大型汽车经销商提供安全的保证。
凭借规模上市后,庞大集团接下来的发展重点在哪里还是一个未知数。继续扩大规模还是提高利润率,都需要庞庆华给出答案。通过收购达到一定规模是一个阶段,在经历了这个阶段之后,庞大汽车集团必须寻找到规模扩大的零界点。现在看来,庞大还没有探索到答案。
急于输血的萨博汽车在庞大到访时,摆出了复产的姿态。庞庆华也很配合的认为,与萨博汽车在中国实现合资可以达到以10万辆计的销量,而且这“不是梦”。这样的表态可以让萨博的零部件供应商恢复对其供货,这是否能说服中国政府作出对合资的审批需要等待,这是否能说服中国的消费者为之买单,则需要更长时间的等待。
这同样是萨博汽车的伪命题,通过其选择合作伙伴的历程看,它基本对中国市场处于未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