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 饶达 |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 饶达
我讲的可能最扣主题也最激烈,可能跟一些人发言的观点不一致,仅供大家参考。
自主品牌去年从32%下滑到30%,这是乘联会的数据,狭义乘用车的数据,而且不包括合资自主。今年会下滑到市场占有率28%以下,明年还要下滑,这是肯定的。什么时候能够止跌回升?现在没看到苗头。主要是目前政治偏差造成的,这一点后面详细讲。但是自主品牌或者说内资企业内部也是有问题的。
首先是技术腐败,一汽1959年能设计红旗轿车,到了80年代中期我们一个中型卡车的机械转向机都得技术进口技术引进。不是我们的人笨到那种地步,就是技术腐败。这种状态使技术人员得不到锻炼,才使六大国企自主品牌至今不能发大力不能扭转内资企业市场下降局面。
第二,不团结。五六个不利于自主品牌企业的政策出来,如果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喊话,最少能够有一半得到纠正吧,也不至于现在这种状态。我们那么多内资企业,每次都忍了,那你还有好果子吗?
第三,战略错误。现在看来自主品牌坚持往上发展的长城、华晨,今年是内资企业乘用车增长最快的,往下走的降价竞争的最后都没有好果子。你降价要想技术质量提高,你需要成本来支持,降价以后还有哪些利润能支持你提高质量和技术呢?这是战略错误。
第四,中国用户崇洋媚外特别严重。这是中国人在富裕过程当中素质没提高的很严重表现,我国强大了,我们人民富裕了,素质没提高。媒体对内资企业产品反面宣传起到的作用特别大。外资合资企业给媒体钱多,内资企业给不起。人要有良心,应该怎么办?不用说。但是中国没有内资企业将问题更大。
首先是国家安全,部队里头数量最多的复杂机器是汽车,外商只要把一个部件给你停了,你打仗你的汽车只有减少没有增加,等着打败仗吧。这是第一。
第二,咱们说要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汽车强国靠什么?靠内资企业把研发搞上去,巴西20年前就卖一百多万辆车,谁也没说巴西是一个强国,因为它的90%的汽车都是外资生产的,它永远做不强。这是有先例的。
第三,要用两万件衬衣和一辆汽车换同样的外币的话,哪个核算?那肯定是汽车核算。而且我们的劳动力工资在增长,我们今后拿衬衣去竞争已经没有多大市场了。中国很多民营企业跑到只有中国人均GDP1/3的印度去搞服装,什么原因?那块再过30年也很难达到中国现在的水平。所谓金砖四国金砖五国的印度是不是金砖都说不上,那是西方人对中国高速发展不平衡硬把印度拉上来,现在可以看出来印度不行。
到目前解决内资负增长没有政策出台,也没有办法出台,显得政府无能。
汽车工业内资汽车企业技术进步是相当快的,不是有些人说我们不行。实质上是相当快的,我们的新车投入跟我们的市场占有率的比例基本一致,从投入角度来说我们的技术质量没有显出差来。现在很多人说差,你拿出根据来。都是一厢情愿,反正自主品牌卖得不好总得找一个原因,但是你拿不出根据来,特别是今年的产品。今年1—6月份自主品牌批发销量少了七万辆,国内零售量少了10万多辆。合资企业批发销量上半年增加了48万辆。这个反差就相当大,也就是说将近50万辆的合资企业的增长净增长40万多一点,还有将近10万,那是自主品牌下滑被合资企业占的市场。有哪些政策造成自主品牌下滑?
首先鼓励和购买小排量轿车的政策始终是空话,这句话是2007年出来的,我们认为没有定义,跟当初刚好国家产品指导目录要出来,我们建议趁这个机会把定义出来,建议1.3升。当时发改委管这个事的人原则上同意了,在一份草拟稿中也把它写上去了,后来就没了。不光是没有定义,也没有任何措施。结果谁信这句话?总体市场是往上走的,咱们的排量五年平均每辆车的排量增长了0.15升,那就算相当快了。发达国家再往下降,我们还在往上升。公务员谁买小排量车?他们对这个不感兴趣。现在继续出台这个政策还是1.3升,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过光定义没用,要有实的东西,现在实的东西一直没有。这句话敢不敢写在2014年新的产业政策中我都表示怀疑。
第二,09年当时1.6升以下购置税优惠,那是乘联会写了一个东西,写完报给各部委,各部委没当成事,国务院办公室有个快讯把我们的东西折到快讯上,温总理签字让工信部一个礼拜后马上开会研究这个事。我们建议是1.5升,最后定为1.6升,1.5升是自主品牌的优势排量,1.6升是合资品牌的优势排量。定1.5升符合国家标注,定1.6升不符合国家标准。最后有关人士说,1.5跟1.6,1.6的刺激作用大一点,就这么一个站不住脚的理由,现在看来是完全错误的理由,刺激过大了就整个改变了自主品牌加速发展趋势。
第三,国产车达到第二阶段油耗限值标准才能上目录和销售,但是进口车达不到照样可以销售。这已经两年了,为什么呢?我也不多说坏话了。不但这样,最后还得找一个台阶下,就搞一个平均油耗制度。平均油耗制度如果内资哪个企业达不到,媒体肯定说哪个哪个车没有达到第三阶段油耗标准,大家别买,中国人崇洋媚外,油耗标准达不到也不提,有人报道花几十万广告费他拿个10%,就摆平了,这又是崇洋媚外,对内资企业毫无好处。
中国这样的政策再出现,中国也就完蛋了。大排量车完全能够达到燃油限值标准,只要搞个混合动力就可以节油40%,一百多万的车花十万块钱搞混合动力对它成本增加多少?如果一个小排量车花个五万比它原来车的成本还高,谁买?搞平均油耗制度还想不想节能减排?到底给谁开路?我搞不清。应该叫停平均油耗制度,不过最近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中又来一个平均油耗制度,平均油耗多少多少。不下文,没有定义,就出了政策,想干什么?想蒙混过关,还想糊弄大家,还想造成既成事实之后人家没办法。
另外,合资自主政府不出文件,暗箱操作。合资自主车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老车型变脸减配降本换标,现在的合资自主车型卖得并不好,而且名声也不好,造成了做广告的时候都自己不打合资自主或者自主品牌。据说理由是国有企业机制很差,不会搞好研发,所以让自主品牌搞研发,完了以后外资撤的时候它还有技术。想得美,根本实现不了,摆到桌面上大家都觉得不能自圆其说。有些人说搞合资自主是公开卖国。
第五,24号工信部出了文,产业结构调整,我们过去的重点兼并重组,但是兼并重组没用,因为有很多壳资源,因为中国的汽车行业利润是钢铁行业的七八倍,都想进入中国汽车行业,中国过去政府发的生产许可证特别多,而且是终身制,壳资源就很值钱,有些人报价报到4.3亿一个壳。
到目前为止,这个文件解决不了问题。要解决问题怎么办?第一,停止批准所有的汽车整车企业。第二,收回所有的壳资源。壳资源有多少?中汽协按许可证做统计,上海通用就有三个。一个叫上海通用,一个叫沈阳百盛,还有烟台。像这样的事在很多企业都有,如果能卖三到五个亿,谁愿意把这个壳去掉?都利用上去我告诉大家,中国会超过二百多家整车企业。所以不但要停止批,而且还要把所有的壳资源,一个企业只有一个许可证,把所有的壳资源都取消。另外,行业外企业兼并生产许可证也作废。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产业结构调整,解铃还需系铃人,原来发那么多许可证你不提,你兼并重组能解决问题吗?可以这么讲,商用车新的合资企业每合资一家又吃掉很多原来所谓的自主品牌,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继续降下去不会升。
扭转内资企业的退市建议,首先要看到政府采购确实有用,但是可以这么说,它不违背WTO的游戏规则,也不违背我们的承诺。我们规定的是连续两年研发投入大于主营业务收入3%,我们没说合资企业都不许进来。由于合资企业的技术封锁,如果一辆车它最少拿五千块钱的技术转让费,它凭什么不技术封锁?它会跟你合作研发吗?在这种情况下2%它也做不到,如果再增加一个在国内的技术研发费,它1%也做不到。如果说政府要辩论的话,我乘联会可以组织上海的WTO咨询单位,那是中国最权威的,你们也找专家,咱们可以辩论辩论,别一天唬老百姓,实际上当官的不想坐国产车。
政府咨询机构大家对它意见特别大,歪点子都是它出的,什么合资自主定义它搞的。我们觉得应该规范一下,汽车工业政策应该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做主要参谋,如果它不行再找别人。
汽车工业协会2000年就成立了政策研究会,政府给了多少活儿?还有汽车市场政策应该是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是主要的参谋单位,只有汽车流通协会干不了的事才能找其它咨询单位。还有汽车科技政策,应该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是主要执行单位。否则的话,有些政策歪得一塌糊涂。比如新能源规划,汽车生产厂家都抵制租赁电池和换电池,文件中就写了“租赁和换电”,为什么?因为电网要更多的抢用电费低所造成的使用成本价下降。如果让这些单位做主要咨询单位,它马上把问题指出来。现在搞了这么多乌七八糟的事,第三个产业政策还想搞不搞?第一个产业政策一个外资企业搞两家企业,后来第二个产业政策一个外资企业一类车型可以搞两个企业,乘用车、商用车、摩托车,一个外资企业可以搞六家。第三个产业政策怎么写?应该尽快调整有关汽车政策。首先要把内资企业市场下滑问题扭转过来,核心是要承认目前汽车市场存在严重的政策问题,同时还要尽快的落实大家合理的可行性建议,否则中国汽车内资企业就有可能被斩尽杀绝。我国的领导一届比一届廉洁英明,现在看不到希望,只能希望在明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