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5年底汽车保有量达1.72亿辆,汽车保有量与停车位比例为1:08,严重无法满足停车需求。就在互联网+的时代,众多停车APP诞生,看到所谓的商机,试图将私家车主的停车位进行闲时租赁,一方面车位业主利用车位空闲时间赚取一定资金,将空闲资源合理利用,作为停车平台会在每单中进行不同比例抽成,作为平台运营维护费用,而作为停车者以最低的资金与时间成本将车辆停放完毕,整套流程下来,这些完全合情合理,但真的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吗?
建设单位依法取得车位权属登记后方能出租/售车位,并将经营、维护权交由物业公司进行管理,业主在物业进行租赁或购买,但在整个过程中,层层的授权与权限,都有明确的租赁合同、发票(收据)等,当手续办理完毕后,业主仅拥有车位的使用权。
车位租赁条款
为此笔者安装多款停车APP进行体验,无论是在车位出租页面、还是车位预约页面均未看到相关的租赁条款,那么如何来保障彼此之间的相互利益呢?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如果强制呈现条款,并让用户认真阅读,有失用户的体验,但长期发展之后,必然会出现众多隐患问题,例如:停车锁损坏、车辆停放刮蹭邻车等,如没有相关条款来制约,谁来保障相互的权益呢?
停车发票,找谁要
当我们驾驶爱车驶离停车场,收费门岗会提供国家税务局可查询发票。消费者消费,商家理应提供票据,那么在如今互联网+的停车市场中,均无一家可提供相关的票据,这将意味着,此次交易过程中,存在逃税的嫌疑,移动互联的时代,作为停车平台是否能够解决票据问题呢?是否在用户停车完毕驶离时拿上发票呢?
没有合同、没有发票、何来税收
这时有人可能会说,一个停车平台一天的收入也没多少,干嘛搞的那么复杂呢?如果是商场/写字楼的车位通过在线的方式进行出租,制约停车条款,提供停车票据,这样的模式是完全可行的,停车场管理者具有相关资质与条件,而本身就是一个停车场,那么作为个人,将车位出租,赚取佣金,会有什么问题呢?
1、出租的条款无法提供
2、出租的资质不具备
3、出租的发票无法提供
4、车位仅有使用权,不具有出租权(如需转租,也是需要物业管理办公室办理相关手续,才具有法律效应)
以上几个问题足以告知我们,私家车主停车位不具有出租的资质与条件
小结:
私家车主的停车位仅拥有使用权,不具备租赁的条件与资质,也无法提供相关条款、票据等合法手续,那么作为停车平台是否可以进一步优化,为出租者提供一定的资质与条款,为预约停车者提供票据,并按照国家规定完善税务流程呢?
本文作者马希斌;微信:aiche51(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务”方便备注);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车后社”;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车后社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