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堪尼亚若亮出"公路之王"的招牌,国际商用车对手们都不会质疑;但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即便中国重卡市场已超过百万大关,依旧坚持不在华合资。
争议在所难免,但能够始终坚持自身理念的企业亦值得尊敬。或许,我们应该听听斯堪尼亚中国战略中心执行董事何墨池先生的心声之后再做评判。
任何一家外资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都要考虑到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他们会思考是否应该改变自己在其他市场上的通行做法,即便那是他们赖以成功的基础。所有人都会得到这样一个信息:中国是特殊的。
被业界称为“中国通”的何墨池不会不知道这一点,但他依然选择了坚持,坚持以斯堪尼亚的国际理念开发这个市场。特立独行,自有其因。
如果我们在别的市场上成功,这个理念早晚会在中国市场上成功。很多跨国企业来到中国,如果自己的理念不成功,他们以为是中国特殊,所以需要转变自己的理念。但是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你可以做两个决定:一个是耐心地等待中国成熟,或者你短期妥协自己的经营理念。第二个作风我觉得是错的。我们都要生存,我们要卖产品;但是更重要,我们要给社会提供价值。[更多]
我现在主要是做政府公关工作,市场的教育工作。中国如果不先转变对运输的认识,这个市场就没有我们斯堪尼亚的份。这是为什么我当战略中心的领导。中国不需要便宜的车,中国需要效率高的运输。[更多]
如果物流有障碍,中国政府会主动帮助改革这个市场。所以在几年内我们就会看到转变。到那时候高端的客户会要求更多的高端设备,我们也必须提供更好的售后和融资服务。我们的重点是要完善我们的服务体系。[更多]
杨再舜 全国乘用车联席会副秘书长 | |
在全世界各卡车巨头纷纷争先恐后地落户中国,并在华投资建厂的热潮中,斯堪尼亚与沃尔沃公司依旧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静观各世界卡车在华刨食过程的抢夺市场饕餮盛宴。沃尔沃可以理解成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斯堪尼亚实在令人费解与不可思议,这又是为何呢?[更多] |
“吨公里”并非是斯堪尼亚的专利,但它在斯堪尼亚这里得到了极致的应用。
对于成熟的运输市场来说,斯堪尼亚的方案几乎可以称为完美。以高品质的运输车辆为工具,优化各个运输环节,以服务和融资服务保障客户的顺畅运行,收益自卡车和服务的各个环节源源不断。但在中国市场,他们遇到了些麻烦。
我们在这个行业提供的服务是吨公里。最大量的吨公里和最小的搭配成本,这是我们的服务。我们要给客户解释,如果他有足够的货源,他就可以买斯堪尼亚的车。但是如果他一年只有800万吨公里的货源,我们的责任是告诉他,你不能用斯堪尼亚的车。这是为什么90%多的客户只能选国产车,因为他没有足够的货源,车真正在路上跑的时间特别少。这种客户买不起斯堪尼亚。[更多]
一开始跟我们接触,客户也说你们的车太贵了。中国的运输公司要买便宜,他以为买便宜就是正确的决定。他把精力放在车上,而不是提供的服务上。我们告诉他们赚钱的秘诀很简单,就是要保证很高、很稳定的供应量。谁有货源,谁就适合用高端的品牌。[更多]
一家两年的公司,如果他跟其他的公司签了一个四年的运输协议,如果公司老板真的懂这个行业,有正确的理念,我们会看得出来他会成功。我们会支持他,只要付给我30%的预付款,我会帮助他买到我的车。我们不需要他的任何抵押,我们认为我们的车本身就是抵押。[更多]
王立耀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 |
考虑到市场、建厂、人力资源、管理等成本,外加国外卡车企业在中国谈卡车合资的“前车之鉴”,实际上斯堪尼亚在瑞典进行生产和在中国进行生产的区别并不是很大。任何中外企业都会考虑投资与回报的关系,销量大于万辆以上,利润率大于目前的16.3%时,斯堪尼亚肯定会考虑在华合资。[更多] |
在中国汽车业,合资是一个如何都绕不过话题。外资整车厂商若想在中国这边广阔的市场吃到肥肉,合资几乎是唯一的通道。那些尝到甜头的车商更是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以至于即使一再“受伤”,部分外资企业合资热情依旧不减。
但这条在乘用车领域的真理在商用车领域饱受考验。合资还是不合资?斯堪尼亚看似决心已定。
我给合作伙伴生产出高端的车,也没有用。我们首先要转变市场,后面再考虑怎么供货。是我们在国外进口,还是我们在国内生产?如果是在国内生产的话,要跟谁合作?现在中国的生产能力已经是大大大于需求量,如果找一个合作伙伴的话,我们投资大量的钱来再建一个厂房,对谁有利?我一年生产能力有一万辆车的话,但市场只要六百台的话,那这个顺序就不对了。[更多]
我们双方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但是最起码我们从一开始,就定下了我们要追求什么样共同的目标,我们高层和他们高层有共同的想法。我们不需要互相投资,我们就是一个纯粹的商务合作。[更多]
我觉得他们(曼、纳威司达等)会帮助这个市场的成熟。因为他们会带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来到中国,他们卖的产品比中国的产品又会高得多。我希望他们是帮助我们,帮助我们大家来教育这个市场。[更多]
何先生在中国待了20几年;而且即便是从04年算起,斯堪尼亚在中国也已有8年历程了。去质疑这样一家国际顶级商用车企业,需要足够的理由。
涉足中国市场良久却未实现合资的,亦并非斯堪尼亚一家。或许我们应该想一想,为什么中国商用车市场已是如此规模,却依旧不能让这些巨头们安心地寻一个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