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体育] 特约记者孙雪东报道 在烈日的暴晒下,我们又一次来到了雪邦,与去年不同的是,这次以记者的身份进入赛场,不同的身份使我们得以更深入这项比赛的“腹地”去了解它。 Paddock,记者的家 在FIA官方人员下榻的泛太平洋酒店办好记者证后,我们几位中国记者马不停蹄地趋车前往被称为Paddock的工作区,它包括了FIA的工作区、各车队的维修站、休息室和会议室,还包括了媒体中心和贵宾室,这一区域一般观众是无法进入的,除非拥有FIA发给的工作证、采访证或是贵宾证。 凭证在入口处的电子设备前晃一下即可,各种不同的证件分别可以进入不同的区域,我们这些只拥有本站采访证的记者自然对几乎能到任何区域的全年采访证羡慕不已,不过要获得那种证件,一年至少要12次亲临各站比赛现场,而且还要保证发回足够的相关报道。在媒体中心不乏这类跑了多年F1的资深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官总是能准确而亲切地叫出他们的名字。 媒体中心与其他大型活动的媒体中心区别不大,唯一特别的是,媒体中心正好位于法拉利和威廉姆斯的维修站上方,透过落地玻璃窗可以清楚地看到车手进站加油换胎的情况,如果有一个足够好的望远镜,甚至可以看到法拉利车队控制台前的电脑。 维修站本身是不能进入的,而一些车队会不时有针对性地特别邀请一些嘉宾越过维修站外的围栏,与F1赛车进行亲密接触。当然即使如此,也不得使用相机或摄像机,毕竟那里面藏着车队的最高机密。 车队工作人员也追星 最有趣的事情往往发生在维修站背后Paddock的大路上。许多车手和车队管理者都会不时走出来转转,蒙托亚便特别喜欢带着一位助手出来散步,当然少不了顺便给他的车迷签上个名。舒马赫出来走动的次数则相对少得多,每每露面,总是能够得到最热烈的跟随和簇拥——毕竟是5届世界冠军。已经没有实际工作的三届世界冠军劳达更是经常在几支车队之间走动,作为前麦克拉伦和威廉姆斯车队的冠军车手,他“常回家看看”,当然,只能在维修站外面。 一些工作人员虽然为自己的车队服务,但也免不了喜欢上人家的车手,看见穿白衣服的人找穿黑衣服的人签名并不足为奇。当两位年轻的威廉姆斯车队的工作人员在遇到法拉利技术总监罗斯·布朗的时候,竟然忍不住要和布朗合个影。 由于上海赛道的加入,在F1圈子中已经开始吹起中国风,从乔丹赛车上的“上”赛道和央视标志,从Paddock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上,都能深切体会到这一点。因此,当中国车手在正式比赛前的垫场比赛中拿到冠军,而我们随即在国歌声响起的时候拿出早就准备好的五星红旗的时候,很多人友善地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一位英国记者非常认真地说——明年,我们上海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