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轿车进入家庭还需十年“启动期” | 仅仅三五年前,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拥有自己的家庭轿车还是一个遥远的梦,而在2000年,中国7个大城市所作的一项调查,70%的家庭表示在今后五年里有购车的意向。在汽车诞生百年之后,在一个又一个国家的老百姓先后享受了汽车文明,成百倍地扩大了出行半径之后,中国人终于在新世纪到来之际站到“行”的现代化的门槛上。
享有轿车文明是一个现代社会老百姓不可剥夺的权利。政府应做的工作,是采取有效措施,发展汽车工业,改善使用环境,制定严格的环保与安全法规,从而保证老百姓权利的实现。
比如说,中国新世纪的城市规划,不能再回避家庭轿车的大量出现。全世界没有一座现代化大城市的形成与快速交通的建设无缘。一个城市的经济总体规模,总是与汽车的保有量成正比的。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大都市,汽车保有量少的400万辆,多的近千万辆,且不说这些城市还有发达的地铁和公共交通。像北京这样的政治、经济中心,如果不按照300万到400万辆汽车保有量进行规划,建设相应的道路和停车场,恐怕很难走出城市发展“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被动局面。
权威部门研究显示,购车欲望能否变成现实购车,取决于国家行为、生产企业行为、消费者行为三者的相互作用。
——国家要考虑:资源的消耗是否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消费的数量能否与使用环境相平衡;消费者对国产车的选择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本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能为国际环境所接受;制定汽车消费政策。
——生产企业要考虑:能否为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生产不同层次的产品;能否提供良好的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能否提供适当的消费信贷使潜在的购买力释放出来。
——消费者要考虑:当前是否需要购车;价格的合理性;功能的满足性;购车的风险性。
形象地说,家庭轿车只能是“踮起脚才能摘到的果子”,在一个时期内总是只有少数的家庭可以买得起轿车。一个不能忽视的国情是,轿车进入中国家庭过程漫长,细水长流。从时间讲,今后十年,只能是轿车进入家庭的“启动期”,而不是“普及期”。从空间讲,沿海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甚至内地富裕的农村,由于居民分散化的出行特点和没有交通拥堵的羁绊,恐怕更适合普及型家庭轿车的发展。(李安定)
北京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