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本车中国车市“抛锚”乐煞欧美车商 | 中国在加入WTO之前保护民族经济的最后一搏被动地选择了日本,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这是中日政治歧见的又一轮较量,这种外在压力对日本小泉内阁争取社会中下层有利,对中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这种“争议”是“双赢”;而从地缘经济学的视角来审视,中日双方“贸易战”的对象都不是“主战场”,目前双方正处在战略僵持阶段,是“不赢不输”。不过在汽车行当了,没事儿偷着乐的是欧美汽车商,因为日本车在中国汽车市场上“抛锚”对他们来讲是个绝对利好的信息。
“大奔”能在亚运村车市排行榜上闯入前三名令人大跌眼镜,一位刚刚拿到日本车经销权的中国经销商隔三差五就给我打电话,说他们被“勒”得快吐血本了,问我进口“美规”的同类品牌车可否缓解压力……这一大一小两条消息就足以揭示出中国汽车市场的尴尬-真正受害的不是日本汽车制造商,而是那些当“二传手”的国内经销商,所以前些日子有关日本车商以增加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来减轻有关关税压力的说法是牵强的,因为据了解,丰田、本田作为日本在华主流汽车投资、制造厂家并未由此修改既定的投资计划和生产计划,其他与跨国公司有千丝万缕联系的马自达、日产、三菱等都在按部就班地各行其是,日本人在吃小亏赚大便宜,放长线钓大鱼等经营智慧上一点也不次与中国人;只不过在对中国进口整车上占尽30余年优势后短暂“喘息”一下,给欧美厂家一个“利益均沾”的机会罢了;话又说回来了,欧美厂家也不含糊,“无利不起早”嘛,这其中最能抢占市场先机的当属美国通用汽车公司。
上周在北京远郊进行的GM旗下“欧宝”系列新款车的试驾试乘活动让一些初出茅庐的汽车新闻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这正是GM中国市场战略的序幕掀开了帷幕的一角:既稳妥扎实地实现合资本地化的长线战略,采取高(别克)低(赛欧)错落的技术平台,(中间穿插沈阳通用金杯和广西五菱等多样性“错层平台”),又不失时机地利用中国人对德国车传统思维定式中的好感,一“欧宝”新款车加强对华整车出口等短线战略,以谋取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新亮相的4款车包括“欧米茄”、“雅特”、“威达”、“赛飞力”价位都在30至40万元这一价位,显然是瞄准填补同价位同档次日本车“间歇性停顿”的空挡而刻意出手的。
不知是否出于巧合,就在7月19日首都汽车媒体精英荟萃顺义试驾“欧宝”新款车的同一时段,远在西南的南宁又传来五菱集团加盟上汽集团,将开展与GM新层面的合作这一重要信息,这给我关于GM在中国汽车市场长线战略与短线战略提供了一个佐证。
当然为了实现这长短相结合的宏观战略,GM在中国亦进行了与之相配套的人力资源的本地化“优化”部署,例如大胆启用年轻有为的公关职业经理人担当GM中国公司的公关总监,让新的品牌销售经理与媒体见面等等,这些举措无疑都反映出GM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表明其对华经营战略的可持续性姿态。
在日本丰田汽车中国事务所位于汽修五场内的新办公楼里,筹划中的丰田汽车(中国)公司有关人力资源架构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有关整车、市场、公关等全资公司人员配置和前期市场准备工作亦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我刚刚在sina首页上看到日本丰田汽车在华“急聘”员工的banner,由此看来尽管中日贸易战硝烟弥漫,但日本车厂并未乱了方寸,而是继续推行在华的既定战略,只不过近期日本车商更“内敛”一些,欧美车商更“外向”一些,日本车“抛锚”于中国车市固然眼下乐煞了欧美车商,但中国用户(包括潜在用户)并未由此获益,甚至少了几分选择的余地,中国汽车市场在跨入WTO门槛前的“驿动”还会有,问题的关键在于谁笑到最后,是日本车商、欧美车商,还是我们中国人呢?!
(谢卫列) 新华网 | 相关文章 | 加征特别关税以来 日本车难进保税区(2001-07-23 10:4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