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家庭轿车是一种理念 | 80年代末,我曾经随一个汽车考察团去日本采访。在群马县的富士重工,我采访了被称为日本国民轿车之父的百赖晋六老先生。他谈起二战结束后,日本人还没有完全告别“靠竹笋充饥的苦日子”,他就和助手们执着地投身家用微型轿车的开发。“当时,我们抱定一个很平凡的念头:要造出一种取代自行车的私人用小汽车,让普通老百姓出门再也不怕日晒雨淋,不受风雪之苦。”
这番话深深打动了我。1989年春天,我在《瞭望》周刊上发表了《但愿不是一个梦》,在媒体上第一次提出了轿车进入中国人家庭的设想,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圆自己的轿车梦。什么是中国人的家庭轿车?媒体上讨论得沸沸扬扬:外型应该是三厢,还是两厢?价格应该是10万元,还是8万元?不过我以为,首先应该弄明白家庭轿车所包涵的理念。
“十五”计划首次提出了“鼓励轿车进入家庭”。享有轿车文明,是一个现代社会,尤其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老百姓应有的权利。这种权利的实现,既不是压抑限制所能永远阻止,也不靠明智善举所赐予。政府部门正采取有效措施,发展汽车工业,改善使用环境,制定严格的环保与安全法规,从而保证老百姓追求更高生活质量基本权利的实现。认可轿车进入家庭,折射出的正是中国从老百姓的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的一种进步。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在谈及申奥时说得好:我们提出申请,关心的不只是城市建设的发展,还要建立公民社会……
一位驾车在北京四环路飞驰的清华大学教授感慨地说,从前我们吊在老旧的公共汽车扶手上“挤照片”,看着官员车按着喇叭超车,心里的不平可想而知。现在即使堵车,我也气顺,因为大家都是平等的。
家庭轿车也是一种动力。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史密斯多次说过,中国有12亿人,无论人口、国力都与4000万人的波兰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两国轿车的年销售量却同为60万辆,这难道不发人深省吗?史密斯有眼光,他看中的是加入WTO后中国老百姓巨大的轿车需求。而作为中国人,我们从这个对比中能够获得什么启迪呢?君不见,在汽车诞生百年之后,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一个又一个国家的老百姓先后享受了汽车文明,成百倍地扩大了出行半径,获得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今天,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只争朝夕地把老百姓对“行”的现代化的渴望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拉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力量呢?
家庭轿车还是一种标志。不久前,科学家公布了中国各地区进入现代化的时间表,我们终于幸福地得知,中国人已经站在现代化的门槛上。不过我总有点担心,不知在“行”的现代化方面,是否有人均汽车保有量的量化指标?多年来中国人在这方面一直在世界排名100位开外,除非老百姓家庭轿车有跳跃式的发展,否则自诩的“自行车王国”风光依旧,我们顶风冒雨骑车上班,或者沙丁鱼般挤上春运列车回家看看时,总会觉得实在和现代化不沾边。
北京青年报
| |
|